想象力让作品腾飞
(2010-05-12 18:07:43)
标签:
文化 |
分类: 随笔 |
——长篇小说《抑郁》后记
我觉得我可以摆脱这本小说的写作了,五年来,它像一个冤魂一样缠着我,让我痛苦、疯狂、欢喜……让我不顾一切、欲罢不能,我知道,文字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习惯与夙命。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文字一直贴着地面运行的,在许多人看来这大约是一个优点,至少是有生活实在的,可在我看来,这是再糟糕不过的事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拥有一部摄相机就够了,但再先进的摄相机也无法摄下我们的梦,也无法进入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已经逝去生活。
我梦想着让自己的作品腾飞起来,有着举重若轻的品质,但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很长时间来,我一直期待着自己的语言方式,直到写《小世界》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文字对于情绪或情感有着绝对的保鲜作用,就算是我们读几百年前的文字,都能与体会并被其中的情绪感染,而思想则不一定,有些思想很快就死了。我多次强调,我喜欢异想天开这个词,只有异想才可天开,而求异正是艺术创造性、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与规律所在。我觉得所有的人生都脱离不开爱恨离愁、生老病死、饮食男女……这些永恒的社会关系与普遍的生活图景,而正是由于现实生活插上了理想或想象的翅膀,小说才生发了独特的艺术生命价值。当然,每一个作家的记忆与经历都是有限的,但其想象力可以是无限的,成功的作品,所依靠的不是曲折离奇的故事,也不是作家的渊博的学识(当然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拥有好的故事与渊博的学识难能可贵),最能靠的住的、最为重要的是往往是作家的想象力,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浓烈的思想情绪与艺术感受能力,对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的人生热情。
我虽然找到了《小世界》那种情绪为中心梦幻般的写作方式,也体会到了一种涅槃重生的快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勇气,但对于这部小说的成长,还远远不够。为了尽快地改变自己的文字面貌与命运,找到更为优秀的作品参照,我开始像喂养体内的绦虫一样,大量地阅读那些流传的经典以及曾经让我仰望的书,在阅读参照并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从写法、结构、语言上,更多的是从精神上继承并吸收了些东西。我深切地体会到小说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是天才的事业,它的艰难之处是要创造一个有机的世界,是一自足的生命体,是本身强大的说服力让读者相信作家的虚构与想象。是的,想象,这是多么一个值得关注的词,要使自己的人物生动起来,情景更真实,就需要更为密实文字与强大的想象力,我觉得一部作品腾飞的力量全部来自于它。
我在做了最为痛苦的挣扎之后,决定将原来所写的东西抛弃,推倒重来,重新再写,这需要下多大的决心啊!一切地准备都是为重新再写,推倒重来!我的心情沉重极了,我对自己的文字以及想象力信心不足,我担心自己完不成这个作品,我的信心又一次面临着极限挑战。那段日子,我一次又一次认真地梳理自己所熟悉的那个世界,我一次次地回到我曾经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回到了我的那个家族的亲人中,回到了那些让我爱恨交加的往事中,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都历历在目,这些正是我所要叙述的本体,它属于一个村庄一个家族历史的私密体验,它没有什么精神向度,却拥有每最为普遍的生存轨迹。在推倒重写的过程中,我游离了我所熟悉的那个村庄,我用破碎的镜片、用异化变形的方式,用臆想和梦境来记叙这个村庄琐事,记述少年石头的心里路程。我不能自抑地写了下去,正如前面所说的,我就像为了摆脱这个鬼魂的纠缠,为了了结束一段夙愿一样,不顾一一切地写了下来。是的,我通写作告慰安妥着自己苦寂的心灵,抚平了自己内心的忧伤,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反抗。
其实,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在遭遇绝望的时候,在受到各种挑战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这本书的写作。其实,就是有一万个理由,也无法准确地说服自己,我只能说,自恋也罢,自虐也罢,我对我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那片土地承载了我的爱与恨,他注定是我人生的无法割裂的背景,我是它存在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写作是我情感的需要,甚至是一种生理性的需要。现在,我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我可以放下一些东西了,可以踏踏实实、轻轻松松地继续向前了,我的前方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事情等着我,那些关乎命运归宿、关乎宗教信仰,关乎人生诺言,关乎爱情婚姻,关于理想与梦想的东西。
《抑郁》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