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瞬间与片断(《小世界》代序)
(2009-04-07 11:07:53)
标签:
文化 |
分类: 作家评论 |
我想用日常、瞬间与片断这三个词,来简要地说说自己对散文的一些看法。
解构散文的本质,确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于散文作家而言,要抵达散文的本质,最好的方法还是去写作。去写日常、去写瞬间的情绪、去记下生命过程中触动了你的有价值的人生片断,把心灵的真实感受通过文字呈现给艺术。
在我看来,散文应该回归到日常、瞬间与片断这个本体来,将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加于它的那些责任和莫大的担当统统卸下,致力于人的心灵与情感的呈现上来,表达人在当下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处境。将心有所动的日常生活、那种真实的情感波澜、那些珍贵的有意义的生活片断赋予美的色彩与意蕴。
我相信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十分地喜欢感性这个词,喜欢它所蕴含的诸如情感、意绪、心理、感受等等这些带着体温以及活跃的生命气息的词。我觉得心灵在场与情感的真挚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基点,一个作家应高度关照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状态,要向自然世界天下万物敞开心灵,并力求使自己的文字有无限的可能向度,使弥漫其中的情绪历久弥新。
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散文的倾向性,我们生活在社会时代这个大磁场中的,我们敏感的内心像一枚小磁针注定要受到这个大环境的左右,作为个体的表达,除了感受之外,更重要的是倾向性,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力量与个体存在的表征,是文字前进的一种内在动力,是艺术力量的源泉。正如一杯水,我们要喝到口,就要让杯子倾斜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散文作家或者艺术家要做的正是这一点,让你的意象、让你的情感、让你的词语奔跑起来,有着生命的动感,让你的思想尖锐起来,极端起来。我喜欢那些夸张的、变形的、扭曲的、怪诞的、荒寂的、滑稽的表现形式,它正起到这样的强化作用,它使散文的意象(我认为散文的情绪意象要比传统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文学的意义)与底蕴有了强大的征服与感受力,使读者与作者同样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慰籍。
日常生活是写作的厚土,它会使作品与作家的心灵变得充实;瞬间是艺术灵感的火花,如我们扣动扳机子弹出膛的那一刻,如足球破门的那一射,如……它是艺术快感与力量的原动力;而片断则是我们与有价值的事物保持紧密关联的核心所在。细细想来,当我们回首,所能记起的正是那些日常的、瞬间的、片断的东西。通常我们研究中也正是通过这些片断来求证历史的真实,片断如同甲骨文一样,它是历史最为珍贵的见证。相反,那些煌煌巨著并不能说明它们与历史真实的距离。我喜欢历史上那些无名氏的日记、信笺、悼辞、卦爻,我觉得那才是一个人最为真实的部分,才是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想想当一个人、一个时代过去了,我们从人文角度去思索时,正是这些带有生命体温、带有浓烈的情绪变化、带有私生活性质的人生瞬间、片断让我们确认了这个人存在的真实,印证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优秀的作家总是能从细小的日常的生活中发现人、关照人性,我不大相信那些期待大事件的作家,以及巧构故事的作家,这对于散文而言也许是噩梦。生活中每一个有价值的片断从来不是独立的,它与许多有意义、没意义、或轻或重的生命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学或者艺术意义上,散文并不是日常生活片断的原始记录,而是有意味与审美情趣的艺术片断。瞬间的触动与情绪、感受形成的过程本身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空间,正是这个被散文作家赋予其美学意义的思想情感空间,才成为有价值的艺术片断、艺术作品。
我所读过的认为比较好的散文,均是私有化的、私密性的,是个人性质的,是一个人的心灵祼迹,灵魂深处的痛楚与欢欣,爱与恨、无奈与感伤……这都是生命的真切体验,凝聚着作家对世界万物的诸多情愫与思考,我想这一属性更符合散文自由的本质。这些散文充分地表现了人性的极大解放,心灵的万般自由,情感的百转千回的存现状态。相较那些静止的湖光山色,那些水波不兴、说理布道、干巴巴毫无情趣、面目可憎的文字,这些散文更具强大的生命力,更具征服读者的艺术感染力。现在,如果说要解放或革新我们的汉语散文,我觉得还是要从日常、从瞬间与片断入手,要忠实于人性、人的情感欲望,忠实于心灵自由这一本质,积极地去赋予散文新的节奏与气象。只有这样,也许才能解决好个人化、民族化、中国化、世界化的问题。也只有这样自由的表达,才有可能把汉语的表现能力发挥到极致。
的确,现在不是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不是神与形的问题,而是我们日益钝化的感官与日益麻木的神经的问题,是我们失去了悲悯情怀,是我们的内心丧失了激情,是……当下,重要的是唤醒我们的感觉系统,让我们的感官与内心敏锐起来,进而去感受、去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感人的瞬间,记下这些有着人生意义的片断。
是的,日常、瞬间与片断这三个词,对我们当下的散文写作或者文学本质的认识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