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浪的乡音

(2006-06-25 09:28:18)
分类: 小散文

 

    昨天,在菜市场门口,我看到了一位老人与一个十三四五的小男孩在卖唱秦腔,她穿着一身被太阳晒得发白的的蓝色的男中山装,头发花白,嘶哑的嗓音经过零落的牙齿时曲调显模湖不清。小男孩穿着白衬衣,打着领结,拉二胡为她伴奏,一只脚还在踏着自制的锣鼓家什连响器,不时地接过她的唱段,嗓子也嘶哑着…… 

    这久违了的乡音顿时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各种复杂的情感,使我因伤感而泪水盈盈…… 

    面对这位老人,当我将五元钱的怜悯揣在手中时,羞惭地不敢伸手;当她枯裂如榆、干瘦如柴的手伸到我的面前时,我惊慌地迅速将钱放在了她的手中,我注意到这双手抖动了一下。我微微抬眼,看到了她的脸上挤起的苦涩和沧桑的笑,她的目光呆滞,眼球布满血丝。难道这是因为我的怜悯使她的手微微抖动一下吗?这轻微的抖动却使乎在我的内心深处划过了一道闪电,使我恐惧并感到不安,我突然不知自己的这点怜悯从何而来,并想通过这点怜悯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不知道是什么让我伸出了羞于伸出的手…… 

    我清楚,她不是街头那些跪着讨钱的乞丐,但她已经沦为乞丐,虽然她用她的所谓的艺术劳动在赚钱,但这种所谓的艺术已经没有赚钱的资本了,她的资本只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怜悯以及怜悯之外的好奇罢了…… 

    我忍不住鼓起勇气走上前用她同样的口音问:老人家您多大岁数了? 

    67岁了!你唱了多少年秦腔?50年有了!你的儿女呢?只有一个儿子,病死了!这是你的孙子?是的,两岁时就跟我在戏台上耍!那你在老家有地吗?有,但天不让收粮,旱死了!简短的几句问话,她又佝偻着背回到原来的位置继续演唱,声音更嘶哑了,似乎在拼了命的在喊,整个身子擅抖着,像风中的一株枯草,又似乎像一只漏气的风箱,她的声音明显地被市场中的嘈杂给淹没了……我注意到她的孙子总在奶奶唱不动的时候接着唱,是那么勇敢无畏,而且脸上的表情那么陶醉,仿佛回沉浸在一种幸福的回忆之中。 

我完全可以想象,这位曾经的粉墨佳人,当她年轻的时候,在那人山人海簇拥下的舞台之上,在那锣鼓家什的声响中,在二胡的凄怨中,她闪亮出场的那一瞬,她那一回眸、一启齿、一转身、一拭泪、一抖袖的瞬间,有多少人为之欢呼,又有多少人因它粉墨下眉目之间的神韵而倾倒,又有多少人因她凄怨哀伤的唱腔而感动,还有多少小伙子夜不能寐,多少姑娘在背地里模仿,有多少崇拜者挤向后台想一睹她的芳容,又有多少官儿干部为她举杯讨笑……可如今,她老了,牙掉了,嗓子哑了,容貌失去了年轻时的光彩,身材失去了年轻时感人的曲线!不,不仅仅是这些,在她的心灵中一定遭受了比雷击电打更惨酷的打击,一定遭受了比雪崩和地震更为剧烈的震动。失儿之痛,或许被弃之怨,以及那片沙化的土地上坍塌和掩埋的舞台,及退缩到一个所谓艺术圈子中的秦之声,生活的艰难与精神的作践,使她沦落成这般模样。她知不知道在各色流行音乐与性感图片充斥下的欲望都市里,这素面朝天、衣衫褴褛的秦腔显得是多么滑稽丑陋、悲怆苦恨,她嘶哑的声音怎禁得起这种喧嚣的淹没,她古旧的方言尤如隔世的呓语,谁的耳朵会听?谁又能听得懂!她即使把多少年的积怨以及哀伤或者把一颗心掏出来,又能换来什么呢?

除了怜悯便是好奇! 

    我不知道,她的孙儿那么陶醉地唱,他又想起了什么,他幼小的心灵里是否有着对母亲的思念,对病逝父亲的回忆,他陶醉的表情下面,是否也埋藏着被苦难所摧毁的一颗残缺的心灵,或者他仍然沉浸在因这祖先遗传给他的秦腔的旋律中一些快乐的细节。他知道不知道,明天还要面对什么,饥饿与寒冷孤单与寂寞,以及失去唯一亲人奶奶后的悲怆,他能否承受得住?我无法理解这种陶醉的表情后面的东西,无法揣度他幼小的心灵里承载的重量。

    难道我不是那片土地上的人吗,难道我的背井离乡与她们离乡乞讨有什么不同吗? 

    为什么,既然那片土地生养了我们却为什么又不得不把我们驱逐出她的怀抱呢?贫穷像鞭子一样抽打得我们遍体鳞伤,苦难像刀子一样剥得我们身无完肤,我们在流浪的路上像一条条奔命的狗,我们忘掉了尊严,我们失去了人格,我们一次一次地被扔进垃圾堆里,一次次地遭受凌辱。可谁知道,我们在梦里,在无人的荒野,在凄风苦雨的夜,我们仍然思念家乡,偶然会情不自禁地吼几句秦腔,我们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这与生俱来的乡音,始终不渝地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爱着那片土地,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受多大的伤害,无论遭遇多少嘲笑和冷落,仍然想回到她的怀抱,回到深入骨髓的朴素的爱里,死在这朴素的呼唤与呐喊中。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只要能回来,我们都会用纯正的乡音向她问好,即使不能死在她的怀抱里,在生命临终之时,我们也会望着她的方向,会用这种含着清泪和着热血的乡音作为最后的遗言! 

    这也许是我们惟一对故土、对母亲的报答!
 
200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