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弃婴“有家可归”
(2011-03-02 16:15:10)
标签:
随笔杂谈 |
分类: 其他 |
捷克的婴儿社会收养系统有一个重要的装置——“婴儿箱”,准确地说是收养弃婴的暖箱。捷克从2005年开始在妇幼医院的外墙配备这种装置。近期,我和同事去就此问题专门拜访了赫鲁别金医院的负责人。
那天很冷,走到医院大门,看到旁边淡绿色的墙壁上砌着一个长方形的槽,上半部分是醒目的红字标牌“Baby Box”,列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下半部分有个带把手的金属柜门,门旁边有一个熄灭的红色灯,一个亮着的绿色灯,还有一个红色的按钮。
负责人冒着零星的雪花,给我们介绍和演示。他和里面监控的医生打了招呼,这样医生们就不会因为他的操作而以为有新的弃婴进来了。
负责人按下红色的按钮,然后转动柜门的把手,柜门朝下打开,红灯亮了。这个镶在墙里的小暖箱内部,箱底铺着软垫,还罩着一层柔软的婴儿用防水垫纸,对面有一扇可以开合的窗门,两侧的箱壁上有保温装置和换气扇。看过之后,负责人把柜门关上,告诉我们,一旦监控室收到警报,医护人员就会从医院内部那一扇门把孩子抱走,送到新生儿部照看,并将由社会保障部门决定孩子的去处。社保部门会给孩子找到一户爱他(她)的人家收养。
这样的婴儿箱,是为了给弃婴提供一个安全的去处。弃婴主要来自养不起孩子的父母、无力抚养的单身母亲或有私人难处的母亲。可以说弃婴的存在,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底层生存状况和人伦状况。
婴儿箱的设置,“最基本的原则和愿望,就是永远不再看到死去或被杀害的弃婴”。负责人指着我们面前的“婴儿箱”说,这是捷克的第一个,是在2005年6月1日安放的。当时,捷克有95%的人表示赞同,另外5%的反对意见也很强烈,焦点在于“婴儿箱”里的孩子将无法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而这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他接着说,“有了婴儿箱,被遗弃的婴儿还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反之,他可能知道他的亲生父母,但更可能在垃圾箱里死去,设置婴儿箱的对错显而易见!”
2007年开始设立弃婴舱的日本,在道德面上的争论就更长久和集中:“到底是拯救幼小生命的善举还是助长遗弃的帮凶?”日本的意见比较接近西方,“既然弃婴现象存在,就应该尽早保护新生儿的安全”。
到2007年底,捷克只增设了6个婴儿箱,挽救了10个孩子;2008年婴儿箱开始逐渐多起来,到2010年年底,捷克全境已经有41个婴儿箱,总共收到40个宝宝,包括25个男孩和5个女孩。
这种收容保护弃婴的装置,其实早在中世纪就有:12世纪末,教皇下令在很多教堂的门上设一个类似旋转匣的装置,这是最早的弃婴箱。德国第一个现代弃婴舱是2000年开始安放的,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设施或解决方法。
告别医院,即将成为单亲妈妈的同事抱怨道,“这个时候陪你来咨询这件事,有点不合时宜。”这样的事情离我们这些平常的人似乎很远,可又是很现实地存在着,难以消除。■
(韩葵,海外华人,现居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