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对《假发》一文的说明
梁发芾
前天的博文《穷人的头发与富人的假发》贴出来后,承蒙搜狐文化频道关照,推荐出来。但今天看到一个网友留言说怀疑我这篇文章是抄袭的。这真是奇耻大辱,需要说明。
以前写博文,把引用的材料都一一列出,就是怕认为是抄袭。但我觉得这种办法也不怎么好。博文本来就是为的好玩,何必弄成学术作品的样子?所以,这篇我没有列出。
们对于历史,关注的都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关注的是政治斗争的大事,这种历史,是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多说的短时段历史。但是,对于人们影响更大的是长时段历史,因此,社会文化史、社会生活史
兴起了。这种历史关注的是更长时段的历史,对人们影响更大的历史。这种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明是怎么演进到今天的,普通的老百姓在历史上是怎么生活的。去年上海教科书引起极大争议的地方,就在于淡化了英雄人物围绕增加了文明的内容。这几年,我也持续搜集材料,研读中外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历史,也就是被中国人认为是另类的历史,如身体史之类。
在《穷人的头发与富人的假发》中,引用了不少材料,比如英国学者戴斯蒙德·莫里斯的《裸猿》中的一句。《裸猿》很有名,没有必要再说了。
关于古埃及古罗马的假发,戴斯蒙德·莫里斯的另一本书《裸女》(新星出版社最新出版,是目前的畅销书,搜狐、新郎等读书频道都在连载),其中都谈到这些;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作罗宾·不莱耶尔的《头发的历史:各个时代的风尚和幻像
》更有图文并茂的记载,世纪出版集团的《毛发的故事》(奥地利作家达妮埃拉·迈耶等著)也谈到历史上
的假发;而古罗马从俘虏和被征服者头上剪头发作假发的记载,我见到的主要是戴斯蒙德·莫里斯的《裸女》,原文是:“戴假发的风俗至少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埃及,高贵的女士们总是把她们的头发彻底剃光,并在公共场合戴上华丽的假发,这已经成为了当时的风俗。罗马帝国的妇女们不会把头发全剃掉,但她们也钟情于戴假发,以此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种自我炫耀的方式后来导致了令人恐怖的趋势,贵妇人们不仅要戴假发,所戴假发的选材还必须有特别的来源,一定要用被罗马帝国军队征服的异国人民的头发编织而成——以致于每当罗马军队征服一个地方,‘收割’当地人的头发也成为士兵的必修功课之一。”
关于美国内战时期迪莉娅给媒体写信敦促所有12岁以上的属于南部联邦的女性支持者都把长发卖给欧洲的事和凯瑟琳·黑尔卖掉头发交学费的事,来自罗宾·不莱耶尔的《头发的历史:各个时代的风尚和幻像
》。
关于《麦琪的礼物》和《小妇人》中卖掉长发的材料,当然来自这两篇小说,和1995年奥斯卡最佳音乐获奖片的电影《小妇人》。《麦琪的礼物》作为英语范文,曾经入选我上学时期的高中英语,至今都有些句子都能够背诵下来;而《小妇人》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假发,主要参考的材料是李芽的《中国古代妆饰》,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还有吴陵云的《红妆:女性的古典》,中华书局出版,还有孟京辉的《潘金莲的发型》,江苏人民出版社;这些书专门讲的就是从古至今的中国人尤其女人如何化妆打扮,做头发,涂胭脂,缠脚,洗澡等等的琐事事。这些书告诉人们,中国的假发起源极早,最先在宫廷贵妇中流行,南北朝时期走向民间的富人。
至于陶侃母亲,刘穆之妻子的故事,在讲中国妆饰的书籍中都有,而且来自正史的记载,如《晋书》,《宋书》,《南史》。如《南史
刘穆之传》说:“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妻复截发市肴馔,为其兄弟以饷穆之,自此不对穆之梳沐。及穆之为丹阳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致谢。穆之曰:“本不匿怨,无所致忧。”及至醉饱,穆之乃令厨人以金柈贮槟榔一斛以进之”。高明的《琵琶记》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悲剧,有的说是属于四大悲剧之一,其中的卖头发的事,本来是看过该书的人也不会忘记的。
当然,参考的书籍资料还有一些,如爱德华·福克斯的《欧洲情爱史》,中国盲文出版社,这套书又有一个中文译名叫做《欧洲风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位德国的著名作家还有一本有名的书,叫做《情色艺术史》,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另外还有一些中国服装史等等的书籍。最后强调一下,关于富人的假发是对穷人身体权益的榨取,是我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也是对历史上极为不公正的一面的谴责。
谁如果认为我的文章与哪位的一样,有抄袭嫌疑。可以举出例子来。
为这一篇小东西的写成,我看过不下10本
相关的中外书籍,从中检索相关的材料,作出连缀安排,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是抄袭,岂不冤枉!为一篇没有任何功利价值的东西去抄袭别人的东西,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