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7年前的旧文《殊途同归的哲学》

(2023-12-02 20:39:37)
分类: 随笔

看了许多哲人的理念,我有点分不清他们各自的观点了,不过,我觉得也没必要搞清他们的差别在哪里,只要有个大概的认识就可以了。万流归于一宗。别看哲学有那么多流派,说法各有不同,有些还相互抵牾,但总的趋向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追问人生的意义,都是在向精神层面提升,都是在进行灵对肉的救赎,使人生最高的境界落在对人的灵魂的拯救上。精神看似虚幻,却无处不在,它贯穿于人的行为之中,有什么样的精神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这时,我觉出语言的无力,心里明白却难以说清。

深奥的理念可以还原为浅显的“大白话”,这样就通俗易懂了。而生活里许多“大白话”里蕴涵着的道理却不一定人人都能悟出来,只有靠着高人指点才恍然大悟。太直白的道理没有思考的空间,乍看不明白的话语才有回味,比如偈语。哲学有时候就像猜迷一样,在哲人的解读下令我们有所领悟,我时常疑问:直接说不好吗,干嘛弄好些术语故弄玄虚、制造迷魂阵呢?

人活在世界上是很难独往独来,不得不与人接触。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的行为被平素养成的习惯和道德准则约束着。不同的人表现出的行为也不一样。这些行为既有人为控制的因素,更多是潜移默化的“本能”使然。事后我们会想某件事做得是否得体,如果感到与道德准则不相吻合,内心就会受到谴责。人只有在静下来独自面对自己时才能真正思考问题,如果总是陷在外界的纠葛里或闲下来时也断不了那些念头,就很难反思自我了,更不会去想人生、命运等问题了。实际上,我们“平素养成的习惯和道德准则”就是在独对自己时形成的,多思才会缜密,少思便在行事上有疏漏,不思则是稀里糊涂地用别人的脑袋活着。如果思想、行事总是顺着他人的思维走,也就失去了自我意志。这样的人很多。除了圣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丧失自我的时候,所以人无完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多给自己留些独处的时间,时常反思,完善这个内心的自我。

从世界上得到的越多越被看做是成功,细加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得”并非是必需的。这样的“得”多了就成了负担,所谓“反为物役”就是这个道理。就现今而言,很多人都把有房有车视为成功的标志之一。其实,很多人真的需要车、必须买大房子吗?我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从家到厂,这段千米左右的路使开车的人觉得刚上车便又下车了。多数家庭都是三口之家,若是孩子考学离开了家,就剩两口人了。俩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干嘛?为养车分出“自我”的一份时间,收拾大房子又占去一些时间,这是每天都要支付的时间——我们在这些不必要的东西上消耗了多少光阴啊!这相当于缩减了生命。有些人说开车、住大房子心里舒服,哼,嘴上这么说吧,心里的真实感觉自己清楚。

我只选生活之必需,多余的能免则免。车对我而言是多余的,不买;现有的住房尽够我住的,不换;衣不求光鲜时髦,工作服就行;食不必珍馐味美,家常便饭就挺香——这得少操多少心啊!不去占有也就不被占有。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多看看书,多思考一些跟灵魂、精神相关的事情,不是更快乐吗?(2006-12-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