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河之南
(2023-10-26 20:47:35)
标签:
南戴河 |
晨走海边。连接仙螺岛的索道上不见了缆车,只剩两根光溜溜的钢缆模糊在不甚透明的空气中——昨天早晨还在运行,应是当日收的,这标志着南戴河旅游正式落幕。
海边像秋后的树一样叶落枝疏,游人也像叶子一样一风去了,海滩终于成了海鸥的领地。天马广场空寂下来,也才成了我晨走听书的场地。
从倚海45度出来,刚一走上兴海道,抬头就能望见两排树木夹着的尽头处的天马塑像,而在旅游旺季是根本看不到的。我觉得这座塑像更接近于一座纪念碑,基座和立方柱体奠定了这一风格,若不是上边托着飞马的雕塑,那就是标准的纪念碑了。这座碑的阴阳两面刻有已故书画家刘炳森的题字:南戴河,东西两侧分别铭刻着南戴河的简介和开发的过程。
南戴河的旅游开发是本世纪初的事,二十多年前则是一片天然的小镇渔村和破败的码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内旅游业兴起,当时的抚宁县制定了开发南戴河的旅游规划,天马广场的建成标志着南戴河作为新的旅游景点与黄金海岸一起成为北戴河旅游资源的拓展或延伸。可是,那篇碑记没有提及北戴河,这有点不厚道;没有北戴河,南戴河根本不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可以说没有北戴河就没有南戴河,要不规划者为什么要设立北戴河新区呢?即使如此,南戴河的名头还是不响,来这儿的人多把她看作北戴河的一部分,毕竟北戴河太有名了,南戴河打造得再美也会被人说成是北戴河。这没法子,连秦皇岛都被盖过去了,何况南戴河?这就是牌子的力量或者说魔力。
南戴河十多年前已经定型,我当年骑车来这儿她就是这个样子,只不过那时我根本没有留意她的名字,只是这两年在此寓居才了解了下戴河南北之分以及新区的含义。
海啊、景啊,都是对游人而言的,对原住民和长年的住客早已无感了,除了靠旅游为生的人,谁会喜欢家跟前老是闹闹哄哄的呢?十月中旬以前我基本不来海边,只有现在这样清冷的淡季我才会转悠在天马广场上,至于眼前的海基本无睹,冲击海滩的涛声充耳不闻,因为心思得集中在听着的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