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八年前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下)

(2023-09-27 20:47:42)
标签:

《红楼梦》

刘心武

分类: 读书

刘心武解析元春的四句判词时,因为有了前边的了解,我很高兴自己在他分析后两句之前就懂了它们的含义。“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兕”而非“兔”是刘先生从古本中找的根据,确实比“兔”等有道理。我猜元春在宫里肯定遇到了一个劲敌——“兕”,夺去了皇帝对她的宠爱,继而导致她的走向死亡。说到最后,元春的原形是谁?秦可卿的原形是谁?找不到姓甚名谁,只说是曹的姐和废太子之女,在册籍中找不出真名实姓的人。关于红楼,刘心武还写了好几本书,也许那里边有答案?

刘心武经历过政治运动的惨烈,看问题自然会归结到两股政治势力对权力的争夺上去。不过,那时也确有“日月”之争的真实存在,又因《红楼梦》是一部自叙性的小说,他就想从曹雪芹的家族里寻找书中的原型。这一思路使他另辟蹊径,秦可卿就是他的突破口。他的考证困难在于,很多原型无法从曹氏家族里找到根据,因为一个并不出名的封建官吏不会被史书看中。如果不是因为《红楼》辉耀后世,谁会关心曹雪芹的祖辈是干什么的?

回头再想曹雪芹,他为什么煞费如此苦心写这样一部书呢?为自己的家族鸣不平?为自己苦闷的内心寻求发泄?我觉得还是文人的性情和大起大落的经历造就了红楼。

乾隆年间似乎还没出现刘心武这样有辨析力的学士、文人,否则,曹雪芹再怎么掩饰也得陷入文字狱里。没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怎么猜这个谜?真是难煞了后来人。这不怪曹雪芹,当时的社会形势逼得他只能这样虚与委蛇地去写。今天不可能再出现这样的奇书了。我们习惯于浅思维,望文生义,不耐烦猜谜似的看书,也就没人费力不讨好地这样去写了。因此,红楼遂成绝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