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品红楼(65)

(2023-08-05 21:27:55)
标签:

《红楼梦》

分类: 读书

《红楼梦》像很多经典古籍一样,只是被视为文学名著而读者属于小众,十多年前得力于刘心武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的揭秘火了一把,也只是火了一把而已,喜欢的仍旧喜欢,跟风的跟了一程就把它扔在一边了。

我是从2006年开始读《红楼梦》的,当时看的是通行本,没有脂批,细读注本《红楼梦》是这两年的事。有了一读二读,以后就可能还有三读四读,毕竟这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奇书。

我找来了一批红学专著(主要是周汝昌),了解《红楼梦》,走近曹雪芹,希图多知道一些红楼内外的故事。

说也奇怪,《红楼梦》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乾隆时期居然没被禁毁,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遭到了后代的批判,被当成反面教材印行于世(通行本)。《红楼梦》碍今人什么事了?1954年,俞平伯、周汝昌因为《红楼梦》遭批,这是两个专心于学术的学究,跟政治根本不挨边,那为什么要修理他们呢?现在想来颇为费解纯粹的知识分子是不想沾政治的边的,可政治却不想放过这些文弱的书生,结果把个文化的花园搞得凋敝衰败——这些事后来人是想不通的,觉得当权者小题大做之外更感到他们的专制与无理。那是个不讲法更不讲理的时代,别说《红楼梦》了,好多古书不都被批为“毒草”了吗?

其实,《红楼梦》里的“政治”确实很浓,只不过作者都借“假语村言”隐去了“真事”。这里头包括人名地名所用的谐音与暗喻。我觉得有些人物的名字所谐之意未必都是作者刻意而为,比如有些仆人的名字就没必要如此费心。不过也不尽然,既然曹公十年心血,把自己的亲历的人与事嵌合到小说里的一番苦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看写到宝玉写的绛芸轩三字斗方时的甲戌眉批: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第八回)

这就是说书里的事是批者与作者共同经历过的。这类的批语还有很多,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关系十分亲密,这是被红学家证实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