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缺憾

(2023-08-02 21:28:26)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分类: 读书

《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本书看的非常顺溜,近600页四五天就看完了。

这部小说名不切题,无论大师还是玛格丽特,都不像书里的主角;非要说谁是主角的话,好像更应该是伊万,可这个人物在书里的“戏份”不足,尚不能担当此任。

我觉得把大师与伊万这两个人物合二为一要好得多,大师的面目太模糊了,不具“典型意义”,只写了一本小说不被待见就失意到发疯,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家”缺少细节支撑,如何“大师”?也就玛格丽特这样美丽无知、爱情至上的无脑女子才把他当成大师来崇拜,这样的女人怎能胜任得了“女一号”呢?

小说开头还是挺不错的,柏廖兹与伊万跟现身为魔鬼的洛兰德的对话很有意义,对灵魂的态度、宗教信仰的有无进行了讨论,若是就这一话题写下去,小说会更有深度,但作者似乎意不在此,而是转向揭露世态,将市民(剧院人员与社会平民)的贪心展露一番,这个就有点浅显了。

作者借书里的魔鬼头子洛兰德的话表达了这层意思:“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我根本不是演员,我只不过想观察一下大多数莫斯科人,而最适于这种观察的场所莫过于剧院。所以,我的几个随从,就在剧院演出了那么一场节目,而我呢,只不过坐在一旁对莫斯科人进行了观察。”(P302)

这样的世态太稀松平常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由发笑:跟我们相比,那时候的人都可以说淳朴了。

小说把现实与将近两千年前的历史交叉着写,执政官与耶稣之死所引起的良心拷问,如果拿当时的情形来套,作者是想表现苏联的高层(斯大林)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有反悔之意吗?独裁者也怯懦吗?当然有,不过那是另一层的怯懦,是害怕失去权力与个人崇拜破灭的怯懦,但他们决不是害怕知识分子,更不会向他们忏悔,在他们眼里,任何人的牺牲都是无足轻重的,只有保证他们自己永远伟光正才最重要。

最后,小说安排了大师们在回归真身的魔鬼指引下奔向光明(月亮),难道光明只在虚无中并且由乱世之魔来引导?

本应主角的伊万则仍旧身处尘世,但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浪漫诗人伊万,而是信仰信念完全破灭的消沉分子,这个倒很符合现实;现实里没有永恒的月夜,现实社会也不存在真正的诗人。

作者的写作手法(古今穿越、时空交叉、魔鬼现身、灵魂拷问)在当时(1920—1940)还算新颖,现在看来亦属平常,似乎作者不敢往深了写,因而思想深度不够。作者所写的官员腐败现象(小贪小污)搁现在算什么?他想象不到几十年后贪官们的腐败力度。作者不敢往深了写也跟他所处的苏联大清洗的时代背景有关,他能写到这个份上已很大胆了,而且苏联官方竟然允许这样的书出版也算破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