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红与黑》(4)
(2022-09-13 21:34:39)
标签:
《红与黑》 |
分类: 读书 |
听完《红与黑》。
于连动不动就自言自语,“大声地说”、“叫了起来”,我觉得是神经质,独自个可以想、心说,焉能自说自话?人很少有这样控制不住自己的,西方文学上的这种描写很多很虚假,我很讨厌这种腔调。十九世纪欧洲文学有不少侧重于心理描写的作品,看着挺细腻,过后细想不过是作者的主观臆断,有的确也真实,但有的就是刻意复杂化——现在我越来越厌烦这样的作品;比如《红与黑》,对于连那些病态心理的描写我就一点也不喜欢。
于连的向上爬升分为三个阶段:1、维里埃的德莱纳府;2、贝尚松的神学院;3、巴黎的拉莫尔府。他从家庭教师到神学院学生再到侯爵的秘书,野心一步步增长也一寸寸得以实现,最后,它还是失败了。是谁打败了他?历来的说法是他憎恶且向往的上层社会,于连本人在被判死刑的法庭上也说是那个阶级容不下他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可在我看来,这是被后期政治拔高的说法,于连的失败更在于他自己:他没有控制自己的情欲,一味地用莽撞显示个人的能力、用打仗表现斗志和决心,理智被情欲冲溃了堤坝——如果他没有冒险去爬德莱纳夫人的窗子,会有后来那一封毁掉他的一封信吗?如果他能理智,会去干枪杀德莱纳夫人的蠢事吗?没有这些鲁莽的行为也不至于掉脑袋啊!他进了监狱,本不至死罪,两个女人都在为救他而奔走努力,可他放弃了生宁愿去死,这对一个只有22岁的年轻人来说不太可信,把这解释为为了尊严、光荣、英雄主义也嫌牵强,我认为这是作者必须让他这样去死,不然产生不了震动人心的悲剧效果。现实世界的“于连”肯定会求活的,何况狱中的于连也有过动摇、软弱的表现呢?求生既是本能也无损尊严,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于连这样年轻而前程并未全毁的青年才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