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日偶得

(2022-05-27 21:54:32)
分类: 随笔

两个人在沉默着,一个说:“能不说话真好。”另一个回应道:“是啊,真好。”然后他们就聊了起来。听上去有点讽刺,再往下想也还合理:没啥可聊的就不要硬聊,有的说了才有交流的需要。


分币早已消失,只在电子支付单上显示;角币只在超市流通,也基本上退出了其它领域——在市场上买菜,角币的零头通常被抹掉。


货币的发展史是膨胀的历史,古今中外莫不能外。无论美元还是法郎,跟人民币一样,最先都是“值钱”的,全都逐渐地“毛”了起来——现在的一千元甚至不敌早先的十块钱。


人的早年都渴望成名,近了老境才晓得成名的虚幻,看那些名人的简介,如何如何地影响人类的命运,可是知之者寥寥,那这个名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有意义的是认真地活着。


事先设想出哪种场合咋样应对,事到临头发现根本不管用,因为事情并不按设想的套路来,经验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起作用,更何况人类是一种屡教不改的生命呢,而且还是一种乐意尝鲜的动物呢?


外国人认识事物是由个体到总体、从小到大、从当下扩展到更宽泛的时空,这从他们的姓名、时间、地址定位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写一封信,署名总是先个体,然后是父姓再是家族姓氏;时间排序是日月年;地址总是具体位置-镇-县-省-国别——这些跟我们完全相反的。这反映了观念的不同:我们从来是家族、国家为上,时间感也是“大处着眼”,个人从来都是排在最后的。这样一对比,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就十分直白鲜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