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89)
(2022-05-19 22:41:13)| 标签: 《论语译注》杨伯峻 | 分类: 读书 |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子主张入世,但到后来也产生了遁世的念头,他自己倒未必避世隐居,但晚年回到鲁国闭门整理诗书,也是断了克己复礼的念想,其实也是在避世。我们为人处世,避世、辟地不容易,但察言观色的本领应该好好学学,不受人脸色,不听人家的怪话,免得自取其辱。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看大门的都知道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果再记载一句子路的反应就更好了。孔子的学生把这一段记下来想说明什么呢?大概是宣扬老师这种坚韧不拔、撞了南墙也不死心的精神吧?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这个荷蒉者是个高人啊,要不怎么能听出孔子击磬的弦外之音?他嘲讽孔子还是有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既然没人知道你、没人用你,你走就是了。这人的意思还是避世,孔子岂是避世之人?我总觉得这个荷蒉者是卫国的一个失意的高官(居然知道《诗经》里的句子,“深则厉,浅则揭”,那能是无名之辈吗?说不定就是孔子所说的“作者七人”之一呢),他深知卫国不会采纳孔子的思想,所以装扮成农夫的模样来劝说孔子的。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