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36)
(2021-07-12 22:27:31)
标签:
论语 |
分类: 读书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一句短短八个字引来后世各家这样那样的译注,都是在圆孔子之说,都不免附会之嫌。这跟上篇里的尧舜禹赞歌一样,没有实际意义,略去。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乡野之人似为孔子可惜,那么有学问却没干出名堂(得到上层的赏识),孔子听了却说了赶马车之类的话,前后对不上,莫名其妙。君子六艺,赶马车应是最容易的,难道孔子自嘲、自谦?我愿把达巷党人的话反过来说:“博学而无所成名,大哉孔子!”即使没能成名,博学依然伟大——这是对未能取得功名者的莫大安慰呀!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个已成圣人古训,真理往往是最难应用于实践的。因为人性太多“意”、“必”、“固”、“我”,所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很难做到,或者说做不到,所以说,最正确的箴言也是最没用的,等同于废话。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遇险,上回在宋国时险些被杀,这次又在匡地被围(据说被拘禁了五天),每临险境,孔子都是镇定自若,这是“文化自信”啊,天不丧斯文就丧不了我,匡人能把我怎么样?这跟宋国遇险说的话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