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32)
(2021-07-03 21:58:36)
标签:
论语曾子 |
分类: 读书 |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履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至此,忽由孔子转到曾子,一连五段都是“曾子曰”,而且开始的两篇都是曾子有病时言论。曾子得的可能是感冒或疟疾,反正是害冷,手脚哆嗦不已,不知他想到哪去了,居然从诗经里的一句诗中冒出顿悟,告诉他的弟子们说怎样置身世上才能免遭伤害,你们得战战兢兢,如履深渊,如履薄冰啊;看来曾子遭遇了险恶之境,才嘱咐学生怎样为人处世。第二段也是曾子病中得出的感悟——得病近智啊!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大概曾子病得很重,觉得自己快死了,现在说的“临终遗言”也许会被听者(孟敬子)接受吧。可是,他这番话(动容、正色、辞气)未免沦于老生常谈,无非是孔子那一套的翻版。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与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个意思,另外还有点道家的意味:有若无,实若虚;有如同无,实如同虚。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所谓托孤重臣,比如诸葛亮,这大概是后世所称颂的忠臣之由来。国家面临危亡不变节,可以把孩子、家国托付给他,这样的人已不能用君子来衡量,而是类似于“民族英雄”这样的称号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段话已成千古名言,以前只知出自《论语》,总以为是孔子的话,却原来版权是曾子的。我觉得上文说的君子应该用这个“士”来替换,其实在曾子的语境下,这两者是同一种人,君子亦士,士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