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31)

(2021-07-02 21:47:06)
标签:

论语

分类: 读书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看出父王(周朝先祖古公亶父)想把王位传给三弟的儿子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就与二弟出走他乡了。这样的行为很符合孔子所讲的孝道,不使父亲为难,主动走开了。我不相信古时的禅让故事,禅让的背后都是迫不得已,出于为圣者讳及其美化的需要而传之后世的。这个泰伯很聪明,既然看出了父亲的用意,也知道自己无力抗拒并挽回继位的可能,莫不如说服弟弟一走了之,以免深受其害。不管孔子是不是真的相信“三让天下”,他是赞成这种做法的,至少避免了争权位的血腥搏杀,老百姓不会跟着遭殃,“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人的行为若无礼的前提和约束都会违反初衷,太谦恭则劳累,太谨慎则畏缩,太勇猛则祸乱,太直言则刻薄;实际上还是背离了中庸之道,再好的动机一旦过了就走向了反面。君子是民众的榜样,上行下效,他们对亲人好,老百姓也会学着样子与家人亲善;君子不抛弃朋友,老百姓也就不会薄情寡义。

我相信前一半,至于后一半不敢苟同。孔子固然君子矣,但绝大多数人并不想向他看齐。再说对亲人好,怎么能推出人人皆善的局面呢?这也是孔子不被当时所接受的原因了,不合时宜,不仅那时,任何时候都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理想真就是乌托邦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