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29)
(2021-06-26 21:50:32)
标签:
论语 |
分类: 读书 |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是不会赞成昭公违背礼节娶同姓女子的,可是,为了遵从为上者讳的礼,他不得不违心地说其“知礼”。这一段如果不知道故事的背景,就不会明白它说的啥意思。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的音乐鉴赏能力很高,不仅会弹琴,也能唱歌,听到唱得好的歌,他就请人家反复多唱几遍,为什么?他想学会了自己唱,当然要“和之”。这就像我们常常请求某个唱得好的人“再来一段”一样。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谦虚,也是说知与行二者的“行”更难,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诗就像是在解读孔子,说是受到孔子这句话的启发也未必不可以。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一再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惟自谦,也是起码的做人(尤其是当老师的)准则,就像公西华说的那样,这两点能做到都是很难的呀!
前一篇: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28)
后一篇:老李有的是,大多都是,包括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