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26)
(2021-06-17 22:11:35)分类: 读书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至今仍记得的“子曰”,也常挂在读书人嘴上,故印象很深。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余何?”孔子带着学生来到宋国,在大树下习礼(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派兵把大树给拔了,威胁要杀孔子,弟子们说咱快点跑吧,孔子说了上面这句话。孔子表现得很英雄,他真的不怕吗?怕是肯定有点,但也得撑着,再说以他的智慧,知道对方若想杀他跑也没用,还不如像个君子一样从容地离去。另外,他自信有天生之德,其实就是自己的声名,桓魋也不敢把他怎么样,所以才表现得不慌不忙,“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这件事表明了孔子的处境,他的那一套不被各国接受,有时还有生命危险,正如他所自嘲的“丧家狗”,到处碰壁呀!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不是教徒弟手艺的师傅,不屑于也不可能玩留一手的把戏。他每天说教的都是仁义道德,大概有些抽象,学生们理解不了,听不懂,就以为老师总扯玄的,咋不直接告诉我们呢?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我们对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不就有这样的同感吗?你看他们把世界解释的,有几个能弄懂他们写的书,真是越解释越糊涂啊!这一段的前半句好懂,各家也无异议,后半句我就有点没看懂,“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什么意思?有的译为:我天天都跟你们在一起,我对你们有啥可隐瞒的?我更倾向于这个译法:凡是我知道的没有不告诉你们的,知无不言是我孔丘的为人,你们好好观察我的一言一行,细心体会我说的话吧。接下来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说的就是孔子的教学大纲,也就是教给弟子们学的科目:为文之法、力行之途、忠义之道、诚信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