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2021-05-26 20:43:22)
标签:

转载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袁隆平院士病逝 2021-5-22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潇湘晨报 记者 易思含 2021-5-22)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泪目!网友集体缅怀袁隆平:您是看着我们吃完午饭才走的
                                         文摘来源:央广网 2021-05-2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一起缅怀,愿袁老一路走好,天堂满是稻花香……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史记·袁隆平传 
                                                       刘备我祖 / 文
                                          文章来源:搜狐网 2021-5-22
                                          图片选辑:洪哥警影  新浪博客
         袁隆平,江西人,国士也。庚午岁(1930年)生于北平,故名中曰“平”。接生者,林巧稚也。兄弟姊妹六。
         幼时随父母游平津、九江、赣州、汉口。
         居汉口时,一日游田庄,绿树村边合,桑麻瓜果多,时有电影曰“摩登时代”,尽见农庄之美,牛乳随意饮,葡萄窗外结,袁公目此,大为慨叹,曰:“吾之平生,当在田园稼穑间也”。
         遂以农为志。
         抗战起,遂举家自湖南迁重庆。十九岁,入相辉学院,修农学。
         数月,天下更始,学堂易名曰西南农学堂。
        袁公虽书生,然有武勇,能于波上称雄,尝为湖南游泳勇将。数年,高丽战事起,乃欲从军,鏖战长空,无何,国家以大学骄子甚稀,不可轻征沙场,遂止。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二十三岁,置于安江农校。
        夫中华之大,无逾于食也,食中之大,水稻逾半焉。上古时,有神农授五谷,故民始安于稼穑。至于大宋,仁宗称圣,乃引占城稻入中土,故天下粗安。
嗟乎,中华之安,以粮为大业。
        彼时袁公,从三五学子,顶星辰日月,行于田里,见稻苗清秀,闻稻花清香,赤足入泥,手秉稻叶,眼观稻穗,心思粮仓,口言天机,默然有得。
         一日,忽于垄亩中得一野稻,其种为甲,然其子为乙,所授之粉,乃他种之粉也。袁公大喜,曰:“噫,天地间亦有此天成杂交乎”,奉之若灵,栽于田间,去其雄花,授以他粉,小成。
        遂为文曰:“若得稻粮大增,当以杂交为法,斯为新术,他日大行于天下,可饱苍生之腹”。
        虽当时不过区区数株,然于袁公而言,已有大盛之势。
        然其理如此,其术则渺茫,天涯茫茫,海角渺渺,佳种何在?
        乃往天涯海角。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三十六岁,居海南,伏首于斯,以为终生之事功。同力者,李必湖,尹华奇,皆袁公弟子。
        四十岁,乃于琼岛获异种,曰“野败”,此前寻此种千百回不得,乃于天涯海角得之。
        野败既得,乃杂育其种,广植天下,曰重庆,曰云南,曰广西,曰广东,袁公亲裹粮米,自携干肉,乘南北之车,泛东西之舟,肤黧黑,肢胼胝,早岁京师少年,今俨然一农夫。
        袁公之文既闻,有识者曰:“此大功德也”,郡县遂上报,国家亦知其乃千秋之业,遂以特制护之。
         民间纷纷,皆曰:“有异人者,不知何许人也,能改良稻种,使天下人饱饭,今天试栽于某地,大兵护之,不得擅近”。
        袁公身许苍生大业,过而立而不得娶,尝中意某女,同事也,然有缘无分。同事惜之,乃荐女子邓则,袁公女弟子也。结连理。
        当时夫人在赛,袁公径入球场,牵夫人衣袂曰:“我欲娶卿,可乎?”夫人腼腆,曰:“今正球赛,可许他日”,袁公曰:“与卿有缘,何必他日,今即行”,乃引夫人出,急趋官府,领婚契。
          新婚,又牵夫人袖,曰:“吾与卿为侣,当击水中游”,乃畅游。亦奇事也。
其豪迈如此。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四十三岁,杂交三系始见于天下。
        袁公之为人,无伟岸之躯,且奔波田里,炎蒸霜雪,无冠盖之气,公卿之度,拙仆一田家翁也。某夕,太夫人与袁公语,皆用英语,记者大惊,曰:“令堂亦识外语乎”,袁公曰:“吾父吾母,皆为读书人,区区英文,不足相惊”。
历十二载,杂交初成,乃大盛于天下,至于丁卯(1987),植种十一亿亩,稻增两千亿斤。
         至此,我中华自去饥远矣。
         八十岁,又育抗虫稻,可免药虫之苦,众疑之,袁公乃曰:“吾可先食”。
         八十九岁,授大国士,当时袁公凛凛,目炯炯,身虽中等,然自有松柏之节,虎姿龙像,世人仰望,曰:“袁公在,吾食无忧矣”。
         或问:“袁公年几何?”
         袁公笑曰:“吾九零后也”。
         中华地大,然可为田者不多,除却流沙雪山,岩山瘠岭,田亩今曰十八亿亩,而美利坚为三十六亿亩,天竺国为二十二亿亩,故中华大事者,粮第一。四十年来,民不愁食,袁公之力多焉。
         辛丑岁(2021年)夏,小满后一日,袁公升遐于长沙,年九十一。
         天下同悲,识与不识,皆痛惋之。
         是日,吴孟超院士亦逝。
         太史刘曰:
        袁公者,所谓天赐中华也,盖神农氏之苗裔乎?可曰“神农公”也。
人不可一日无粮,国不可一岁无农,盛世繁华,佳人豪杰,若无此区区颗粒,则一切空谈,无非烟云。
        中华幸有袁公,袁公幸得其时,故能岁岁大地谷满,南北稻花香溢,能长星远探,能沧海行舰,能贸易得富,能山河增色,亦袁公手中一稻所助也。
        袁公往矣,然论天下英雄,侠之大者,无过袁公,若无袁公,英雄富贾巨星不过饿殍,若不知袁公之恩,则枉为生人也。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袁隆平的全家福照,三个儿子,三个孙女,今年春节在海南三亚合影。长子是农业领域知名企业家,次子是农业科技上市公司副总裁,小儿子子承父业,是超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长沙市民2021-5-22下午在湘雅医院和长沙街头为袁隆平院士送行。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5月24日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转载]史记·袁隆平传(组图)

                       人不可一日无粮,国不可一岁无农!
                             一稻济天下,大国之功勋!
   共同悼念和缅怀——愿袁老一路走好,天堂满是稻花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