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一
文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5,745
  • 关注人气:53,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杨伯峻之《论语译注》(4)

(2020-07-02 22:36:19)
标签:

《论语译注》

杨伯峻

分类: 读书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我虽然接受《译注》的说法,择邻处仁,但也保留更实用的理解法:心里有仁才是最好的(心里美),不跟高人在一起,哪里学得到智慧?我的理由是,孔子不是说过“无友不如己者”吗?

孔子接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者为什么不能让他们长久地贫困呢?这种人若是长期受穷会穷则思变的,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的,那么怎么办,给他们富贵吗?孔子没说;不仁者也不能让他们长期安乐,那会造成两极分化的,怎么剥夺他们的安乐呢?孔子也没说。由此看来,孔老夫子只能单方面地要求仁者为仁,对不仁者他也没招,只能老生常谈、自说自话,“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又有什么用呢?只好自我安慰道:“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虽然终生鼓吹仁义,可现实让他太过失望了,“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哪里有仁者,仁人又在哪里呢?他只好自我安慰,“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否则他还怎么坚持下去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