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锅里边有文化,没有大家指点是涮不出来的

(2019-10-28 21:06:34)
标签:

涮火锅

易中天

《文化都在这锅里》

分类: 北京

醒的早,做了个梦:……一群人走着,夸说其中一个大个儿年轻人,赞他哪哪都不缺彩,属于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那类人。正走着,路边出现一个圆柱形的深坑,我们队伍里的一个女子突然走到坑边,背对着圆坑身体一点点后仰。我们惊呆了,她这是干什么?她身体的重心后移,像平板跳水那样摔进坑里。本来干枯的深坑一下子溢满了泥浆。她在泥浆里扑腾着。我大喊救人,却无计可施……

刮大风,上午爸没出去,午后出外走了一个多钟头,买了一串香蕉,拿回当天的晚报来看,“外头的风还是不小”。

我一天没出屋,看《北上》。

晚上,我以鸡肉蘑菇做底,炖白菜粉条豆腐,爸吃完看电视,我喝酒看读者。

前晚在家涮的火锅,想起以前看过的易中天写的《文化都在这锅里》,不愧是大家,涮个锅子就涮得这样有水平“文化”,在只有我和父亲二人吃饭的家里,再看遍这篇文字热乎一下——

火锅里有中华文化。比方说,火锅热,可谓亲亲热热;火锅圆,可谓团团圆圆;用汤水处理原料,可谓以柔克刚;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问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均可入锅,可谓兼济天下;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食者各取所需,烫而食之,又体现了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围在一起吃火锅的,叫伙伴。“伙伴”原本写作“火伴”。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十人共一火饮煮,即为火伴。《木兰诗》里“出门看火伴”的火伴,便相当于今之战友。

  其实共火而食,古来如此,不过一般多为家人。只有在军营里,才是非亲非故而同食一火。今天同一炉灶,明天便同一战壕,火食与共意味着生死与共,所以改“火”为“伙”。

  结为团体,则叫结伙。于是就有了一些相关名词。后来,好人结成的叫团队,坏人的才叫团伙。比方说,犯罪团伙。当然,火食也变成了“伙食”。

  火锅有各种吃法。但火锅店里,一人独食者罕见。共食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独食无趣。实际上,火锅不仅是烹饪方式,也是用餐方式;不仅是饮食方式,也是文化模式。它最能形象直观地体现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

  所以,我们喜欢请客吃饭,我们喜欢相约聚餐。一个人吃饭叫吃独食,一个人饮酒叫喝闷酒。独食难肥,闷酒伤身。只有共食,才不仅能够吃到营养,还能吃到人情和血缘,何况火锅体现的人情和血缘还是热乎乎的。

  火锅实在妙不可言。只有火锅,把烹调过程和食用过程融为一体,不但把锅端上桌来,而且让火贯穿始终。这不正是最古老也最亲切的共食方式吗?不是极富人情味和亲切感吗?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推杯换盏,浅吟低唱,真是何其乐也!

不妨來读白居易的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怀疑这是喊朋友来吃火锅的邀请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