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教

(2018-01-11 22:02:30)
标签:

阿兰.德波顿

宗教

《写给无神论者》

文化

分类: 读书
       我把所能找到的阿兰.德波顿的书看了一遍,读他的书不像有的译作那样别扭,没有理解方面的障碍,就像是中国作者写的一样。我以为这既是阿兰.德波顿的中文译者译的好(当然好),也是同代人的缘故(德波顿1969年出生),另外我还想,是不是世界的文学流派渐归一统、哲学思潮也渐趋一致了呢?

做过不可见人的事,它肯定会在多年以后咬噬你的心,只要你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并且对自己的言行抱着认真的态度,就会像卢梭一样有一本心里的《忏悔录》,尽管没有诉诸于文字。只有当人过中年以后,才会为早年的错误而懊悔,为那些羞于见人的事自责:我为什么给自己留下这么一个污点呢?假如知道那件难以启齿的丑事会折磨人后半生的心灵,当初怎会去做?这也是一个忠告,洁身自好志存高远不是空话虚言,至少会让你不做猥琐的事、令自己悔之莫及的事,你要知道,人越老,过去的丑事就会越浮现出来敲打你的灵魂,认识到自己卑劣的一面是十分痛苦的;当然,恶人和无知者例外,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想这个。

在这方面,宗教信仰体现出其优点,其一就是“信教”的人有所顾忌,有来世之忧,不似毫无信仰的人,啥也不管,只凭欲望行事。

宗教是反欲望而生的,本土的不说,看基督教、犹太教,稍加仔细地分析它们的教义,就能看到这一点:“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他们恰恰忘记了,如果没有欲望,他们哪来的?是石头壳儿里蹦出来的?我明白,他们利用人的羞耻心、忌讳、对人欲的避讳,借此完成他们宗教的“伟业”——于他们可能是神圣的,但所造成的祸害确是惨重的。

人只有濒临绝望才相信上帝或皈依佛门,一旦绝望则万念俱灰,也就是说,宗教最大的吸引人群就是那些尚存一线希望的人。

启蒙并不如后世所想的那样意味着幸福,觉醒是痛苦的,对过去蒙昧状态的回忆就是痛苦,又因没有竞争的能力反而抱怨还不如没被启蒙,至少不知道有痛苦这回事。

 关于宗教,德波顿在《写给无神论者》里写的两段给我留下印象:

“宗教准则开始时是一些告诫性的规矩,后来才被送上了天,再带着脱离现实的威严面目被弹回到人间。关于同情恻隐和忍耐克己的训令脱胎于一种意识,即同情和忍耐这样的特质可以让社会免于四分五裂和自我毁灭。这些规矩对于人类的持续生存太过重要了,以致数千年中我们都不敢承认是人类自己制订了这些规矩,唯恐这样的承认会使得这些规矩被人们吹毛求疵甚至粗暴处置。我们不得不假装道德来自于茫茫上苍,目的就是要把道德与我们凡人的推诿和过失隔离开来。”然后他说:“道德从迷信到理性的充分演化昭告世人,我们自己才是道德戒律的真正制订者。”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说明,纵然我们拥有成年人的推理能力,也纵然我们肩负着责任并且占有着社会地位,但孩子般的需求依然顽固地留存在我们的心智中。在生命的很长时段中,我们固然可以相信自身成熟可靠,可是,我们绝不可能成功地让自己彻底摆脱某些灾难性的变故,须知,这些变故会扫除我们理性思考的能力,会消解我们逢凶顺变的勇气和智慧,会将我们打回到原始的无依无靠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8年01月10日
后一篇:2018年01月1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