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
(2017-12-21 21:38:28)分类: 读书 |
小说让我们更加认清人性,不只是人云亦云,更不是媒体报道的一个事件——我们看到的是人,不仅仅是某某在某个时间于某地做了某事,小说让我们身临其境并设身处地、投入情感,不能奢望小说能对生活起到指导作用,但至少在看这样的小说时会有所领悟感怀,这些是媒体报道给不了我们的。
小人物在艺术作品里光芒四射,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过着贫困萎缩的生活。这似乎也昭示了,小人物只能借艺术的光芒为世所感动,真实的生活里身上永远被打上渺小的印记。
我们现在以在中文中夹杂着英文为时尚,其实是被奴役后的表现,承认英语比中文高贵,至少认为母语不如英语。在阅读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时就能看到这一现象,译注中不断地出现“此为法文”、“此为拉丁文”,这是当时的上流社会引以为荣的语言,如果不会说这样的语言,那就不是真正的上等人。在俄罗斯文学中,这一点尤其显著。
屠格涅夫的小说里写了好几次决斗。决斗在十九世纪以前的欧洲风行于贵族之间,究其实都是性的角逐,为了女人而“体面”地决斗(至少,我所知道的决斗都是如此,最著名的就是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决斗行为,因为女人从来没有那么高的地位而值得那些“高贵”的人拿生命去博得爱情。
古时对罪犯的处罚方式有流放一项,流放之地都是荒蛮为开发之地,视为惩罚,许多人死在那里,比如沙俄之西伯利亚、宋时的海南岛、清时的宁古塔。在今天,已无流放之说,也无流放之地,地均已开发,犯人的去处只有一个——监狱。
怀有坚定恒久的信仰才能忍受现世的苦难,苦难可能十年、二十年或更长,没有这样的信仰是忍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