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12月01日

(2017-12-01 21:14:29)
标签:

屠格涅夫

《春潮》

《罗亭》

艾滋病日

分类: 读书
      今天天气特好,即使是这样的好天也没见有人在人工湖上滑冰,披尘蒙垢的湖冰若是不清扫根本就没法滑冰,除非来场大雪。

今天的大庆晚报有一条通栏标题使我触目惊心:“我市新发现127例艾滋病感染者”——大庆五区四县的人口加一块儿也不到300万(最新统计数据293万),这个数字不少了。这是发现了的,尚未发现的呢?他们混迹于人群当中,危险性更大,谁知道自己的身边是不是潜藏着艾滋病毒携带者?我发现网上的艾滋病报道增多,想必今天是艾滋病日吧?果然是。


    看完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感叹于一个男人在爱情上是多么的不可靠,你看这个男主人公萨宁,身在异国(德国法兰克福)意外遇见美丽的意大利女郎杰玛,一下子就爱上了她,并且为此而与德国军官决斗,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成了杰玛的未婚夫。为了结婚,他想变卖自己家乡的产业,从而与同学的妻子玛丽娅相识,竟然在两天内成了这个征服欲极强的女人的奴仆,抛弃了杰玛——这真太不可思议了!是他太年轻(22岁)?那怎么能放弃自尊而甘受一个女人的玩弄?萨宁这个形象是分裂的,前一个与后一个完全是两个人,而屠格涅夫艺术化地将其结合于一个人身上,这一形象令读者唏嘘不已。

 

《春潮》之后,又看完一部《罗亭》。屠格涅夫的长篇都很短,而且好读。《罗亭》我是看过的,大概在30年前,不过早忘光了,这次拿起来跟初读没两样。罗亭这个人物很典型,写得很好,可我不喜欢他。这是个夸夸其谈的人,一到“真章儿”就往后退。我还觉得这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从他对娜塔里娅的“爱情”可见一斑,不管其内心怎么想(以一次新的爱情驱走内心的暮气),可行为上却构成了对一个少女的引诱,一个35岁的人对今后将要面临的实际问题一点都没考虑过吗?反倒是17岁的娜塔里娅更坚强、更现实些,虽然她误入情网。罗亭的那些 “思想”因为不切实际而屡屡受挫,这也难怪,其天性决定了必然如此。最可悲的是这个言论上的高人一直是以食客的面目出入于豪门贵妇之家,三十多岁的人过着这样寄人篱下的生活,还侈谈什么事业?屠格涅夫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让罗亭死于巴黎的街垒巷战(简直是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翻版!),这个并不符合罗亭的性格逻辑,不过这样的人真的适合当政客,但不是去冲锋陷阵,而是做幕后吹喇叭让别人上的革命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17年12月0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