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1日
(2017-12-01 21:14:29)
标签:
屠格涅夫《春潮》《罗亭》艾滋病日 |
分类: 读书 |
今天的大庆晚报有一条通栏标题使我触目惊心:“我市新发现127例艾滋病感染者”——大庆五区四县的人口加一块儿也不到300万(最新统计数据293万),这个数字不少了。这是发现了的,尚未发现的呢?他们混迹于人群当中,危险性更大,谁知道自己的身边是不是潜藏着艾滋病毒携带者?我发现网上的艾滋病报道增多,想必今天是艾滋病日吧?果然是。
《春潮》之后,又看完一部《罗亭》。屠格涅夫的长篇都很短,而且好读。《罗亭》我是看过的,大概在30年前,不过早忘光了,这次拿起来跟初读没两样。罗亭这个人物很典型,写得很好,可我不喜欢他。这是个夸夸其谈的人,一到“真章儿”就往后退。我还觉得这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从他对娜塔里娅的“爱情”可见一斑,不管其内心怎么想(以一次新的爱情驱走内心的暮气),可行为上却构成了对一个少女的引诱,一个35岁的人对今后将要面临的实际问题一点都没考虑过吗?反倒是17岁的娜塔里娅更坚强、更现实些,虽然她误入情网。罗亭的那些 “思想”因为不切实际而屡屡受挫,这也难怪,其天性决定了必然如此。最可悲的是这个言论上的高人一直是以食客的面目出入于豪门贵妇之家,三十多岁的人过着这样寄人篱下的生活,还侈谈什么事业?屠格涅夫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让罗亭死于巴黎的街垒巷战(简直是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翻版!),这个并不符合罗亭的性格逻辑,不过这样的人真的适合当政客,但不是去冲锋陷阵,而是做幕后吹喇叭让别人上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