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我爸又去凤凰岭背水了,每回都是60斤,一周一次。
我爸82了,平常一个人过,一到周末,儿孙来了,热闹两天,然后,又重归静寂。我妈走了12年了,我爸已习惯了这样的日子,生活基本成规律了。
我想说说我爸每一天所做的事,挑有代表性的,就算生活写实吧——
早饭从来都是爸做,只有今天不是,因为要起早去凤凰岭背水——山泉水。前下晚爸就把水桶装入自制的背包中,捆在小拉车上,早上赶头班或第二趟的346路公交车去凤凰岭。这趟水背回来得一上午,有时要到午后一点多才回来,视背水的人多少而定。这回呢,我正洗澡的时候,爸回来了,比预想的要早,“前边只有一个人”(背水的人很多,得排队,就跟518路始发站早高峰段要排队一样)。
简单的午饭之后,爸打开电视,看固定的节目,辽宁台的《说天下》,这个节目既点评了社会现象,又“跟说小品似的挺有意思”。然后呢,下楼取北京晨报,戴上眼镜,看完,拿出笔来做每期都有的数独题,把一个个数填在空格里,“为了预防老年痴呆”;看过电视,有时会靠在沙发上睡上一会儿;家里养只龟(十多年前孙子在庙会上买的),水一浑,爸就把龟刷洗了一下,换上清水;我爸经常拿着平板电脑下围棋,最喜欢的体育节目是斯诺克大奖赛,直播、重播,几乎常常不拉,规则门儿清。
我爸经常自己动手制做干粮,家里小米除了熬粥蒸二米饭,就是做发糕。比如某天下午,我爸进了厨房,倒上半盆小米,加水泡上,一个多时辰后用榨汁机碾成汤,再兑入白面,发面;又熬红小豆,捣烂成泥,攥成一个个球,等面发好后就可以蒸发糕或豆包了。
以前提过,我爸种菜,在窗台上种,一小溜蔬菜是一小串乐趣,隔一两天用洗过菜的水浇一下,那油麦菜啊长得老高,揪上一把就可以做汤了——这么说吧,每一天的一日三餐,都是爸这样日复一日地做出来的……
傍下晚,我爸说你自己做自己的,我不吃了——我爸时常晚间不食,并非遵循什么养生之道(我爸不信这个),如果中午吃得多了点儿,晚上就不吃了,喝袋牛奶或冲碗芝麻糊;上岁数人晚饭少吃或不吃,还是对的,毕竟胃的消化能力减弱了——
爸看着看着电视有时就睡着了,醒了再看,看完那几个感兴趣的节目,十点左右,睡了;明天一早,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爸在捣豆馅,地下的桶里就是凤凰岭的山泉水,柜子里还有好多桶)
(豆馅攥成了)

(北京晨报上的数独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