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
(2017-08-12 22:40:29)
标签:
《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
|
分类:
读书
|
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闻名世界,他的拉美魔幻冲击并启迪了刚从政治漩涡里挣脱出来的一批中国作家,我也是在那时看到的《百年孤独》,看的不是全懂,但绝对认同那是一部极为奇特的小说。
《霍乱时期的爱情》完全不是这样,是一部老老实实的现实主义作品,很传统,一点魔幻的色彩都没有,可看得我有些迷惑,怎么有些情节、语言前后对不上呢,像是作者写着写着弄错了、搞混了——乌尔比诺医生与他父亲的角色转换不清,不知说的是父还是子(原作如此还是译的问题?);更让人费解的是,费尔米纳正还在街上买结婚用品,一直处在爱的过程中却毫无来由地瞬间改了主意,对前一刻还爱着的阿里萨骤生厌弃,从而结束了这段感情,一点过渡都没有,没道理啊!阿里萨离开家乡前到费尔米纳窗前最后一次拉小提琴(小夜)曲,作者说“差点要了他的小命”,可下文却没给出“差点要了他的小命”的情节;小说里有些句子前言不搭后语,前后没有因果关系,莫名其妙,例如:“虽然霍乱的蛛丝马迹露出了端倪,阿里萨还是急急忙忙地排除了那个年长者施行袭击的可能性”。
这部小说很“中国化”,书里的有些情形——尤其是人的观念——我看着很相似,这只能说南美的哥伦比亚在本质上与同处第三世界的中国有许多相通之处,与殖民者的欧美国家截然不同。阿里萨对费尔米纳的爱情很自然地让我想到叶兆言的《1937年的爱情》,阿里萨跟丁问渔都是一样的花花公子,本来过着放荡不羁、荒淫的生活,却想保持“童真”或柏拉图式的“爱情”去爱——阿里萨更是极度的荒淫,却还认为自己是以此爱着费尔米纳,还有比这更无耻的吗?反正我觉得很别扭。费尔米纳二十岁时的作法让人不可理解,七十多岁了还是让人匪夷所思——她丈夫死后阿里萨示爱时她大怒,又在多封信后回信痛斥,怎么突然又接受了对方的“爱”并一步步走向“爱的旅途”呢?(这里又有一处矛盾,先说的是她烧掉了阿里萨的信,连看也没看,后边又说她全都看了)我对小说结尾的“黄昏恋”极其嫌恶,觉得作者完全是为了艺术的对称——前后照应,才搞出这么一个结果;我承认自己是戴着道德的眼镜看小说的。“霍乱”在这部作品里并非真的存在,我倒觉得霍乱起于“爱情”,书里到处都是“爱”,好像真的到了两情相悦全然不讲金钱的地步,男人和女人都很随便,难道都真纯到只讲求性了?小说着重写的还是贫穷社会里的上层阶级,虽然没有侧重阶级矛盾,还是给人以南美世界是处于比中国还落后的阶段,这倒是现实。
总之,我不喜欢《霍乱时期的爱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