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与工人
(2015-12-25 22:13:15)
甲和乙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到公司应试,甲分数高,被聘到技术岗位,乙的低些,没被聘用,走的市场化用工,进厂当了工人。甲善于考试,到了干部岗,乙的工作能力强,却到了工人岗,二人的命运就有了云泥之别。
几年后,甲当了技术员并晋升了中级技术职称、也就是工程师。乙呢,虽有大学文凭也得干工人的活儿,晋职称是不可能了,只有走当技师一条道。甲将来有可能走上领导岗位,而乙若不转干这辈子只能当工人。俩人同时参加的工作,而工资奖金加一块儿的收入,甲要高乙一大截——唉,这世上的事儿哪说理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中专毕业生的工作都由国家统分,分的好的进部委机关,差的进国有企业,进国企的这些人都算“干部”,几年下来,大大小小的差不多都混上了科级、处级,个人的干到了局级。技校生、转业军工和招工进厂的都成了工人,工作以后,只有极少数人通过“转干”走上了干部岗,这些人中能当上领导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终生只能是工人。转干的机会虽少毕竟有改变命运的希望啊,有心的人就会潜心准备,积极要求进步,一是自学拿到函授的学历(这是转干的硬杠),二是跟领导套近乎、会来事儿,苦干实干不如巧干,不管咋地也要达到转干的目的。这么多年,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由工人当上了领导的实例,说明十分的努力怎么也会有一分的回报的。拿乙来说,他若不走转干这条道儿,那就永远当工人去吧,就是退了休,退休金也只能拿到甲的一半。
所谓的“干部”、“工人”说法,我总从中嗅出一股“血统论”的气味,这样的区分合理吗?有些事不经琢磨,一琢磨就感到不可思议,改革三十多年了,“凭能力不凭学历”也喊了多年,而在国企里这一直是句空话,还在执行这样的政策。我认为这太不合理了,太有改革的必要了。
说起我自己,我若没考上大学,最好的出路就是通过接班或当兵当个工人,咱又不会来事儿,就是累死我这辈子也当不上车间主任,混不上目前的这个科级岗位;你看,一张文凭,结果就完全两样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