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
(2015-11-07 16:18:43)我曾乞灵于“灵感启发器”来求得灵感,早先寄托在酒上,很快知道这个东西不靠谱,然后就求助于他人的思想,也就是读书;也曾羡慕那些口若悬河的人,话题到了人家嘴上总能说的头头是道,我就不行,说不上几句就没啥唠的了。我知道这是自己不行,不能怪自己的圈子里没有会说话、能思想的人。我倒是想交结一些谈吐不俗的人,可一想自己的没本事就泄了气,算了,与其尴尬遭罪或许还引来烦恼,莫不如自我修行吧——别人的书照样可以让我醍酴灌顶。
世界上的事说是复杂其实也简单。为什么中东总是战乱不休?美俄英等国以“正义”的名义反复地荼毒蹂躏它们,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归结起来还是为了一个“利”字——中东国家一个个被分裂,就是被美国切中了要脉:你不团结,有反对派(没有给你树一个),那就让你们打去,最后我坐收渔利。
人情越搞越麻木了:死亡只是别人的事、千里之外的事,即使是身边的事,比如某位熟人的父母去世了,只不过是礼节性地“去”,不去也行,只要把钱捎去——本来也如此,因为,我们已把这类事当成“礼”上的“人情”往来,谁会为别人的父母故去而真心地悲痛呢?不是你的亲人你不会真的痛。既然如此,不如不办丧礼,省了多少麻烦,那样就可以静下心来思念故去的亲人。
为了避让动物却撞死了人,我觉得这是司机下意识的反应,而且认为这个肇事的司机应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不独对人,也平等地对动物,在她眼里都是生命——她没想到会撞上人,假如她意识到了,会怎么选择呢?
一个生命逝去了,长眠在一棵树下。人的寿命活不过树,所以才有松柏衬托下的“万古长青”。对人来讲,可以活上千年的树当然象征着永生,便也拿树作比,活着时说“活成一棵树,为人得正直”,死后呢,埋在树下希冀着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