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失望的《穷人》和《白夜》
(2015-01-25 21:08:57)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白夜》 |
分类: 读书 |
我没想到写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把《穷人》写成这样,而且是靠这本书出的名?
那个穷酸磨叽无能软弱的穷抄写员怎么一点也引不起我的同情心呢?他都穷成那样子了,还接二连三地在那儿写信,情人似地向年轻的女人哭诉衷肠;他站在闹市上看乞讨的孩子,其实是作者想为穷人鸣不平,但让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无能、无用的人;与其抱怨,何不行动,你倒想个法子挣钱啊?饿得都快死了,还在信里向“宝贝儿”显示什么“文采”,这怎么让人同情得起来?相形之下,瓦连卡还做些手工养活自己呢。
那个穷人一个劲儿地在纸上哭叫,把我都弄烦了!如果不是冲着作者的“名”,我早把它扔一边去了,这也算名著?难以想象,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小说一开头就是肉麻的情书似的书信,然后是瓦连卡的笔记,我以为正文开始了,不料又是无止无休的、令人讨厌的书信直到末尾——我不明白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写法怎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又是怎么得到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赞誉的呢?他干嘛不换种写法,省去那些啰哩啰嗦的废话(刨去这些客气、肉麻的话,小说似乎剩不下啥了)不是更好吗?他想表达自己对受苦的下层小人物、穷人的同情,但这样的写法根本没起到应有的效果——你总听一个自称老头儿的人在书信里“宝贝儿呀、天使呀”的哀叫,能不恶心吗?这难道因为我是个中国人接受不了俄罗斯的感情表达方式使然?
唉,谢天谢地,总算送走了《穷人》,咱再看看《白夜》咋样吧。
这个中篇倒是不长,很快就看完了,一开头儿写彼得堡的两三页很传神,把我从《穷人》的失望中拉了出来,可是,我又一次失望了——这不过是一篇描写爱的反复不定的作品,只是因为写的是年轻人才没叫我恶心——孩子的错误总会得到大人原谅的。故事大意是,一个被禁锢在奶奶身边的女孩“爱”上了一个房客,没怎么来往就想跟人家私奔,幸亏那是个正派的人,约定一年后再会,一年过去,她等了三天没得到他的音讯也没见到他的影踪,认定他已抛弃了她便接受了“我”的爱,刚刚说好要嫁给“我”,那个他出现了,她迅速地扑进他的怀抱,过后还在信中要求“我”仍旧爱她——这就是俄罗斯姑娘的爱!这简直让我愤怒了,而“我”还在嘟囔些没骨气的话!我不相信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人的情爱世界是这样的不堪,更不是我所知的陀氏风格。
名家的作品当然不都是精品,但这样乏味透顶的作品干嘛要译介进来,这不是浪费读者的时间吗?我读的这本书是由三部中篇小说组成的,还有最后一篇《赌徒》;既然拿起一本书(还是名家的书),那就看完吧,瞧瞧《赌徒》写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