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2015-01-22 20:38:01)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文化 |
分类: 读书 |
昨天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臧仲伦译本),一部不愧为经典的作品啊!
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当属那个恶棍公爵(瓦尔科夫斯基),可以说是举世也找不到能与其匹敌的最卑鄙邪恶的小人,书中多个主人公遭遇的不幸,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使娜塔莎的父母(伊赫梅涅夫)倾家荡产并屡遭侮辱,对内莉的母亲始乱终弃,害了史密斯全家——这么说吧,这是我读过的名著中所知的最为经典的坏蛋,可以稳坐世界文学形象画廊中坏人行列里的头把交椅。
我对娜塔莎以及她的“影子”——内莉的母亲——不抱同情,所以我理解她们的父亲为何不予宽恕。这两个女人为了所谓的爱情抛弃父母家庭而于情人私奔,置父母的生死于不顾,最后都被情人抛弃,一个大病、一个惨死。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盲目的爱情,难道真的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这两个女人中的娜塔莎更不可理喻,你瞧她爱的那个人(阿廖沙),整个一废物点心,这样的人有什么可爱之处,就冲着伪娘般的长相?她怎么能爱上这样一个不是男人的人?这个自私的、长不大的人在她跟前没完没了地说他同时也爱另一个女人(卡佳),怎么怎么地离不开她,一离开这一个女人的怀抱马上就去看望另一个女人,她怎么能忍受得了?我真不理解,会有这样的女人吗?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的心理剖析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并近乎残忍地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觉得他笔下的主要人物在精神方面好像都有点儿病态,这是不是与他本人的精神状态有什么关系,不然的话,他咋把人心挖掘得那样准、那样深、那样狠呢?
我再咋分析也逃不出前人的窠臼,不如摘几行触动我的段落:
这是写“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伊赫梅涅夫老两口的:“一些十分善良但是神经脆弱的人,有时难免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尽管他们十分善良,但却会沉湎于自己的不幸和愤怒之中,甚至达到一种自我欣赏的地步,而且他们在寻找机会,无论如何要表现出来,甚至不惜欺侮另一个清白无辜的,而且多半是与他最亲近的人”。(P65)
这是最无耻、最卑鄙的坏蛋的自述:“我想到,如果我还她钱,说不定反而会使她不幸。我这样做就会使她完全因为我而享受不到成为一个不幸的人的乐趣,因此她也就享受不到因此而一辈子诅咒我的乐趣了。。。。在这类不幸中甚至会使人产生一种极度的陶醉,这可以使她意识到她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宽宏大量的,而且有充分权利把那个欺负自己的人称之为卑鄙小人。不用说,这种因恨而产生的陶醉,在席勒笔下经常可以遇到;也许后来她连饭都吃不上了,但是我相信她是幸福的。我不想剥夺她的这一幸福,因此我没有还她钱。这样一来,也就完全证实了我的一个准则,一个人越舍己为人,喊的越响亮,做的越彻底,也就越自私,越可恶。”瞧,公爵就是这样为自己的卑鄙诡辩的!第三部的最后一章,陀思妥耶夫斯基让公爵尽情地表演了他的邪恶,虽然我知道这是写作的手法,但还是怪“我”(万尼亚)太文质彬彬了,跟这样的流氓打交道,你做不到无耻,至少应该走人啊——连我都听不下去啦!(P240)
“我”(万尼亚)看到内莉跑出去乞讨时这样思索:“她(指内莉)受了很大的委屈,她心中的创伤无法愈合,因此她好像存心用这种神秘莫测、用这种对我们大家的不信任来极力刺激自己的创伤似的;她好像以自己的痛苦为乐,以这种只顾自己受苦受难(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为乐。。。。许多受到命运折磨并意识到命运对自己不公平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都有这种存心加剧自己痛苦并引以为乐的心态。”(P263)
总之,这是一部你读了肯定不会后悔的经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