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车
(2014-12-17 21:13:19)
标签:
骑车 |
分类: 过去的岁月 |
怀旧是人的天性,年岁越大越爱怀旧,这是生理的必然。怀旧不是回避现实。我既怀旧,也面对现实。在我,过去与现在同行。
眼下到了最冷的冬季,骑车便成了怀旧——回忆。如果从最根儿上怀起,那就忆起了小时候学骑车的事儿——
记不起是哪一年、几岁我学会的骑车。在农村,我家算是较早拥有自行车的人家。那年月,谁家要是有台自行车,就跟现在有小轿车一样。那时的名牌儿是“永久”、“飞鸽”,相比起来“金鹿”、“凤凰”就差了一个档次。我家先有一台“永久”,后换了一辆“飞鸽”,都是托城里的亲戚买的,要不有钱也买不到,那时买啥都凭票儿啊——买车得有“车票儿”。新车是散件进家,我爸把它组装好——即使是组装好的也要拆开来重装,据说自己装一遍才牢靠把握,将轴、链条叫好润滑油,框架都缠上红的、黄的或绿的塑料带儿,为的是保护框架不生锈——后来听说这样反而不好,但那时有自行车的人家大抵都是这样。
刚开始,我家的车子只有我爸一个人骑,我们谁也不会。看着一些比自己大的孩子也会骑车了,我真是眼馋,惦记着啥时学骑车。我家的车子是28的,那时很少见到骑26的;小车子不吃重,在农村不实用。当时的“国防大加重”特受欢迎,我家的就是。
28车子横梁高,我够不着大梁就先学“掏裆”。那是一种很别扭的姿势,不过小孩儿的胳膊腿软活啊,小身子扭歪在自行车的三角框架之间往前骑也没觉得别扭。我挺笨,很长时间只能窝着身子在那儿“轧(gà)悠”,不敢蹬大圈(循环地蹬圈)。学会了“蹬大圈”,别提多高兴了,一有功夫就跑到粮库的晾台上过瘾。
没过多久,这点兴奋劲儿就过去了,不满足了——这能算会骑车子吗?于是向往着“上大梁”。我真是笨到家了,别人没多久就能自己蹬着走了,而我还不会自己上车!我把车子靠在园墙头儿,再坐到车座上,一手扶把一手扶墙,一点点往前蹭;可这没用,手一离墙,我还是不敢蹬车,试了几试也不敢撒手。
不知是哪一天,就跟学习时脑瓜突然开窍了一样,我能把车骑走了——不是“掏裆”,而是“上大梁”!哈,我那个高兴啊!可是,我是由人扶上车子骑走的,因为我还是不会自己上车子,更不会咋下来。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我在粮库门口顺道往南骑,对面过来一辆马车,拉着一大车苞米秸(gāi)子,很窄的土路几乎没我过的道儿啦——这可咋办?我想停下来却不会下车,就慌了,手也不听使唤了,结果一家伙杵到沟里,连人带车摔那儿去了!
后来,我学会了自己上下车子,也能自如地行走了。人小,车座高,就从座儿前边将右腿迈过大梁;够不着车座子,就左扭一下身子、右扭一下屁股地在大梁上倒腾着两条腿。刚学会骑车时心里那个自豪,感觉太了不起啦!会骑车了,便学新花样,就是今天所说的“耍酷”——单手把把、尽量倾斜车身转小圈、大撒把等等。我属于形体动作偏笨一伙的,到了也没学会有些人推车助跑、脚不踩镫子就能上车以及可以两脚同时离开脚镫子、身子离座儿就如飞下车来似的动作(我有几个同学就能)。
渐渐地,我对骑车的兴趣淡下来了,自行车从着迷的玩具还原为交通工具。现在,自行车只是我锻炼身体的器材和磨练意志、考验毅力的工具了。
越来越快的交通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许多东西,特别是与大自然同在的感受。自行车会使天高地远变得很具体,就在眼前和身心里。面对辽阔的大地和高远的长天,心里升腾的是人的谦卑和对自然的敬畏,这正是如今狂妄的人类所缺少的。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日行千里,使得到过无数地方的人什么也没看到。自行车还在提醒日益懒惰的人类:你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
不管别人怎样,我是不会丢掉你的,自行车。( 20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