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张贤亮(四)
(2014-10-20 13:24:14)
标签:
张贤亮《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小说中国》 |
分类: 过去的岁月 |
6、 2008-2-29的博客:
今早打开张贤亮的博客,一个半月未见更新的页面上有了新的内容,发布了两个信息:一是西部影城的春节活动,二是他的新书《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问世。打开新浪读者网,不期然地看见了这部新作的连载,连忙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不禁失望并索然起来:这些文章我大多读过,“文人参政”基本来自于他的《小说中国》,“文人经商”及“‘文革’回想”我更是听(读)过数遍,至于“文人思文”谈的也是文化产业,引不起我读下去的兴趣了。连载还在继续,所见的这几部分并非全书的全部,可我不想“细读”下去了。我虽敬重张师,但不太赞成他出这样的一本书,炒的还是自己的剩饭。张贤亮是个作家,还是以小说为文最好。还是期待他未来的小说吧。
7、2008-3-1的博客:
张贤亮的《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在新浪上连载到了“生活随笔”,细细地读了他的《故乡行》。回到老家吃过龙虾后,他重修了张氏祖坟并树碑题铭《修缮祖坟记》,曰:
《论语》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远”方能继承并发扬民族之传统美德,大而言之乃“以德治国”之根本,小而言之可解今人“我是谁”的哲学疑难。赐我身体发肤之父母,历尽颠簸,尸骨无存,令我常怀哀思。公元二千零一年初冬,我转道出生地南京来盱眙,见祖坟白草凄迷,侷促于田垅缝隙。幸古桑乡乡亲关照,尚有土冢三座隐于荒草野蔓之中,不禁悄然生悲而起修缮祖坟以寄慎终追远之意。先考讳国珍字友农(一九零九-一九五四),先妣讳陈勤宜(一九零八-一九六九,祖籍安徽望江生于湖北武昌)于此同受张氏后人纪念。呜呼!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
文末他又写道:“我从坟头抓了一把土带了回来,仿佛今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有一根虚线连接着我和这里的土地。同时,我也比过去安心了一些,好象我为父母做了些让他们高兴的事似的。”
我曾感叹过文字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经文字,那些粗俗不堪、令人难以忍受的事物都改变了面貌。经历了太多事的张师总能把平常之事看出别一层深义,甚至对某些陋习(如随地吐痰、大小便及喧哗)都能从历史中找出因源来,不能不佩服他高明的智慧。
张师的这篇故乡行把我一直视为陋俗的化纸为祭、筑坟怀祖之事罩上了一层云雾,虽然不能改变我的观点,但也看上去不那么刺眼了。如今张师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早已看穿了人生,为什么生出这种寻根溯源自己的来处的想法来了呢?是不是人老了就会触动“认祖归宗”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