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心中的张贤亮(三)

(2014-10-20 13:21:38)
标签:

张贤亮

分类: 过去的岁月
   

4梦与现实既近又远(2007-11-13 20:48:44)

 

现实充塞了白昼,梦境占据了夜晚。现实是硬的,梦是软的。跟硬的碰撞后,软的会给你以安抚——我飘忽到了宁夏的土地,那儿有高山和大海,那儿成了古庙和古建的领地,吸引了大量游人。我开车去的、坐火车去的,还有自行车当我一有需要它就出现在身边。我和一群人拥到了海边,抱着的死鱼有着驼峰,放到水里竟游走了,它在装死。一个当地小童告诉我水里有好多各式各样的鱼。海浪瞬间便冲过来,脚下的海水涨得太快让我想跑却惊呆在那里。我和八戒跑进了一个古房子里,这是一所宗教气氛很浓的地方,窗口下边是大坝,八戒非要从窗子那儿爬下去,结果被人逮住。我顺着路径走进去,看到一堵堵幽黑的佛龛和穿着深红袍子的僧人。我来到张贤亮居住的地方,却不是古堡,而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村寨,他也不是年过古稀的老人,而是个黑脸膛很富朝气的男人,顶多五十多点儿的样子。他和一帮人说笑,我没机会与他说话。本想乘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向他请教,可他那桌不知跑哪去了。我似乎带着女儿,她才几岁的时候。在看节目时,我问她还会不会打密密的锣鼓点儿,她点着头拿起小木棍准备着敲打架子鼓——

思维难以化成图像,最适合文字的表达。头脑里的念头如同气泡往外冒的时候,如果文字不及时地将它们抓住,它们就会转瞬即逝、无影无踪了。只有当某个不确定的偶然因素触发,才会恍然想起这个念头以前曾经有过的呀!

很多事作为知识我都听过或见过,但没有他人提及我总是想不起来,这和我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别人知道后可以运用,而我没有。不被运用的知识跟没有一样。

在我熟悉的领域里不会有新的发现,阅读易于理解的文字固然痛快,但很少产生联想,而缺了新意阅读也减少了意义。所以,多读自己不懂的文字会有新奇的收获,尽管这样费些劲。

“零距离”一词在当下很时髦,似乎只要“零距离”了,就会看清该事物、体会它的本质。这是一种谬误!常识告诉我们,把眼睛贴到所看的东西上是看不出它是什么的,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知道它的样子。“与历史零距离”,提法貌似新潮,这是根本不合情理的一厢情愿。你怎么和过去的历史“零距离”?你能回到历史中去吗?刚才不是说了吗,你都贴到历史的脸上了,怎能知道它啥样?我们不能沉迷于时兴的名词里,而要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述我们的行动。

我匆匆地结束了哲学的阅读,因为老在这些翻来覆去的概念中折腾不会有新的收获,即使有也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跟昆明湖里训练海军只能是慈禧闹的笑话一样。我现在应该把目光投到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书籍上,至少能够汲取到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

 

52007-11-29的博客

 

晚饭后上网,打开张贤亮的博客——哦,好几天没更新的博客上有新内容了。凝神细瞧,得知先生是在得知被评为中国十大财智人物候选人之后发的贴子,于是在评论栏里发表了我个人的“评论”:“我对这类的评选不感兴趣,跟您一样,从这件小事上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您那年轻的心,所以更希望早日看到您的新作了——期待您所说的五代家族小说早日问世!我也不知道先生看到我以前给您的留言没有,因为留言太多被淹没是正常的,不怪您。我就是23年前得到您的信鼓励而长做文学梦的青年、而今仍受益匪浅的那个热爱文学的人,虽未著(发表)一字,但每悟生命有所得必记之,多年下来亦受获颇丰。今日还在重温您的《小说中国》,这部近十年前的文字仍给我以启迪,本身就说明了思想者的力量!我一直认为,人活着若不思想,就对不起上天对人的造就了。希望听到老师的声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