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广芩《采桑子》

(2014-03-06 21:20:26)
标签:

叶广芩

《采桑子》

文化

分类: 读书
   

叶广芩这个名字我本不熟,一篇《豆汁记》让我感到这个女作家的小说大有看头,于是,我又找到她十余年前写的长篇小说《采桑子》,一鼓作气看完之后,简直是如饮甘露啊——那叫一个痛快!正像邓友梅在这本书的序里说的那样,“这文风这品位,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

的确,没大宅门的生活,写不出这样的小说。

这部小说把老北京大宅门里的满人八旗生活写得活灵活现、有意思极了,尤以开篇的头一章为最,金家的老少爷们儿和太太格格们的“戏”唱得“好极了”!

七个“爷”里,笔墨较重当数老三、老四、老五,以老七最多,还有那个老姐夫也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格格”堆儿里,除了大格格正面出场外,其她的格格显露的都是侧面,自然啦,小格格的“我”是章章拉不下的,性情话语最为出彩儿。

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数十年,从前清到现在,后半部分的当代色彩渐浓,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这些从旧时代活过来的人物有着不同的变化:台湾的老大(最后露了一下面,冷冰冰的)、死了的老二(吊死在老宅小屋旁)和老五(冻死在后门桥)就不提了,“后补”的“六儿”一章实是为了丰富父亲这个人物,别的,老四的为人似乎没啥变化,还是个“爷”的性情,遛鸟架鹰的主儿;老三呢,则趟进了“大潮”里被利欲熏了心;惟有老七一生甘守清贫,他那迂腐的行为寄托了作者“我”的深情,这个人物也被寄予了坚守社会道德底线的希望——无望的希望是不是绝望呢?我还感动于“我”在七哥临终之际的守候,手足之情令人动容。

全书把纳兰性德的一首《采桑子》词拆分成一个个章节,基本是每一章主写一或两个人物,脉络非常清晰,金家那么多的孩子(14个,77女)你一点不觉着乱,比他们的“阿玛”认得还清——这也是小说的单线结构叙述的好处,我对在结构上玩花样的作家越来越不感冒了。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曲罢一声长叹!”这首《采桑子》的每一句,都是小说的一题,既贴切又新颖雅致,可谓作者匠心独运。

有人把此书比作《红楼梦》,自然是喜爱所至,我觉得这本书好比老北京的小吃,吃着爽,咂摸咂摸,就有了文化的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而后感
后一篇:书写与穿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