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而后感

标签:
《读者》韩立功朱家村猪头祭朱熹杂谈 |
做了一串梦,只记住了一个,还囫囵半片的:……我和家人游玩,母亲也在其中,看了一些景点后走进一个大堂。怎么有点儿瘆得慌?我一瞧,这个大堂是个墓地!这里安放着不少死去的名人,有些墓葬还很有特点,墓碑就是逝者的塑像,有躺着的、有坐着的,还有站着的,这些塑像就是他们的尸身,跟高僧的真身一样涂抹了一层金粉,跟活着差不多,只不过是固定不动地保持一个姿势。一段对白响了起来,我以为他们活了,惊悚间辨别出放的是录音……
2013年最后一期《读者》上有篇文章《牵挂》,其中有幅小画,一只手的指掌间又生出两只孩子的小手,它不动声色地打动了我的心,默默地告诫人们:别张扬,要节制,惜亲情。
该期《读者》上还有一篇《日本孩子的社会课》,很好,应该多一些客观介绍日本的文章,我们要学习敌人的长处,知己知彼,总是胡噘乱骂有什么用?
中国孩子何时能参观垃圾处理厂,表明中国的垃圾处理才达标。
附:《日本孩子的社会课》
我家小学生在日本上二年级的社会课时,学校老师组织孩子们去学校附近的超市参观。在超市里,孩子们知道了食品的进货渠道、食品的品质保鲜规定、过期食品的废弃处理等等。孩子们由此知道:自己所在社区的超市贩卖的食品是安全的、让人放心的。
三年级的社会课,学校老师则组织孩子们去了本市的垃圾处理场。在垃圾处理场参观了大半天,回家后小朋友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她没想到:为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垃圾处理场对于垃圾的分类要求十分严格,为了保证垃圾回收质量,不惜使用人工进行手工甄别。看到这一切的小朋友感慨万分,回家后十分严肃地对我说:“妈妈,以后家里扔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一定要仔细分类。那些可以回收的牛奶包装、饮料罐,也一定要记得冲洗干净才能扔。妈妈,你不知道,垃圾回收场的工人们有多辛苦,我们只要有一次做得不够好,都会给他们添麻烦,增加他们的工作量。”
四年级的社会课,学校老师组织孩子们去的是本市的净水厂。参观完整套净水流程的小朋友,从净水厂带回家一瓶水,骄傲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们这儿的水,是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喝的,是可以放心饮用的安全净水。”
《读者》不再标明外籍华人作者的国籍,不知是不是采纳了我的建议,因为以前我曾经提过这样的意见。
韩立功认为,西方有宗教,而祭祖相当于我们的宗教,这与冯骥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相同之处;可是,如果祭祖空有形式而失去了内在的虔诚,那还能指望靠形式来拯救滑坡的道德吗?前不久在网上看到宋时的理学家朱熹老家用猪头纪念他,老夫子若在天有灵该作何想?朱元璋为了避讳而禁“猪”,而大哲的后人却摆上百个猪头表示敬意,这反差太大啦!
《猪头大赛 祭祖先朱熹》
2月5日,阴历正月初六,浙江淳安县朱家村的宗祠内摆满101只猪头,以猪头大赛的形式祭祀祖先朱熹。这一习俗已在当地传承了800多年历史。朱家村的始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第四代子孙朱澹,为了不忘祖宗功德,朱氏子孙每逢过年都用猪头祭祀,各家各户会拿着自家的猪头一同摆放到宗祠内一较大小,并比赛谁家的猪头装饰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