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

(2013-11-10 21:29:24)
标签:

简.奥斯丁

《理智与情感》

文化

分类: 读书
   

《爱玛》之后,我又翻开简.奥斯丁的另一本书,《理智与情感》,与阅读前一本书的艰难相反,这本小说给我带来很大的“阅读快感”,差不多是一气呵成就读完了——同一作家写的书,内容也还是婚啊嫁的老一套,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我不得不置疑翻译的水平高低了。我所看到的《理智与情感》,可以说译文非常出色,读起来有如行云流水,没有读《爱玛》时的那些看不懂的文句。

我不想说《爱玛》、《理智与情感》孰高孰低,只想说说读完《理智与情感》的几点感想:

1、我十分喜爱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埃丽诺和玛利安姐妹,尤其是十七岁的妹妹玛利安,性情爽直率真,无视繁文缛节,看到后来她得了一场重病,把我紧张得生怕作者把一个如此青春洋溢的生命给写死了(谢天谢地,尽管我知道简.奥斯丁不会这样做)。达什伍德家的这两位小姐分别代表了“理智”与“情感”,姐姐的为人行事都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一切都合乎礼节,但不会给人以虚情假意的印象,完全是一个通情达理、心地善良的姑娘所为;妹妹呢,感情热烈、外露,与姐姐成为鲜明对比,但不会给人粗鲁、任性的厌憎感,这个姑娘那股“爱憎分明”的劲头实在是太可爱啦!

2、两本书都提到了订婚,200年前的英国对待婚约的严肃劲儿让我吃惊,哪怕是年轻人的私订终身,似乎也有正当的合法性,任何一方及亲人也不能无视——卢梭(法国)的契约精神即源于此吗?

3、英国(西方)人太注重个人隐私了,即使是最亲的人,哪怕是父母、兄弟、姐妹,也不能出于关心的角度过问其“私事”,比如,姐姐埃丽诺面对妹妹玛利安失恋的痛苦,却不能问“为什么”,顶多给母亲写信、让母亲出面来安慰、小心地询问,这让我们中国人感到大惑不解,在咱们这儿,早就问长问短、嘘寒问暖、越俎代庖了,若不这样反而显得太生分了。

4、书中就两位小姐的恋爱,作者有意罩上了一团迷雾,看似相同却又完全不一样,且因不确定而让读者觉得困惑:书中的三个人物(爱德华、威洛比、上校)的乡舍离去都是突然的、不知怎么回事的,但原因大相径庭

5、书中人物大多是“正面的”,就连恶棍威洛比也让其出场来番最后“告白”——大概是简.奥斯丁太仁慈了,这决定了她不想把坏人写得太坏、显得更有人性的因素吧;

露西呢,算是个“反面人物”,但不主要,这样的人世上多的是,因而很“概念”;

达什伍德夫妇(埃丽诺的哥嫂)从一开场就写得极妙,把这两位的自私以滑稽的方式展现出来,特别是范妮劝丈夫不给他妹妹钱的“从少到0法”的一节实乃精彩之笔;

詹宁斯太太显得很饶舌,刚接触会觉得讨厌,实际上这个人的心地十分善良,是个乐意助人的热心人;

爱德华为人太粘乎了,性格前后不一,我就不明白埃丽诺爱上了他的哪一点?

上校(布兰登)一直是阴郁、寡言、沉闷,这个35岁的男子爱上了17岁的玛利安,这个有点儿令人不爽,但他确实是个正直的人物,很有男子汉气概;不过,书中所写的他的不幸是由威洛比造成(威洛比引诱并使其堕落的一对儿母女,其中的母亲为上校的初恋对像),这个有些牵强,至少年龄跨度太大了,不太可信;再有一点不知是不是作者的疏忽:玛利安重病之时,有人害怕传染而离去,在这样的时刻,深爱着玛利安的上校也提出要走(尽管最后留了下来并驱车接来她的母亲)——这可不像是他做的事呀!

6、《理智与情感》与《爱玛》一样,都是大团圆式的结局,而且脱不掉草率之嫌,最不可思议的情节是露西甩了爱德华而跟了他的弟弟!?(尽管最后两章作者作了概括性的解释,但那也太勉强了)——简.奥斯丁真是太善良了,不忍心让读者喜爱的人物受难;可是,我倒觉得,若是让两个姐妹及上校独身下去,似乎更合乎情理,会使理智与情感的对比更富于艺术性;这倒不是说悲剧的结尾更能打动人心,但“悲剧”的结局的确更具现实意义且有艺术的审美效果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