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一
文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0,012
  • 关注人气:53,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冀行(10):平遥(3)

(2013-06-15 20:59:54)
标签:

山西

平遥古城

旅游

分类: 游记
    2004年11月中旬,我在河北、山西作了一次旅行,走了张家口、宣化、大同、浑源,爬了恒山、看了应县木塔,游了太原、逛了乔家大院和平遥古城,一路以笔代照(没有像机),以字为记。时隔多年,翻出旧文,以供回忆——

   

有人说平遥古城外形像只乌龟,所以又叫乌龟城,南门是它的头。如果我手里的图比例正确的话,它的的确确是方方正正,但怎么也看不出是乌龟状。古城内除了四条大街外,其余的街巷都十分窄。南门楼迎熏门看上去挺壮观,只是附近很肮脏。我没发现一个月前城墙垮塌的痕迹,后来知道那是外墙,我站在城门内是看不见的。

古城内很少能看到树,绿化可以说没有 ,破屋陋巷,人居空间过密,所以乍一看上去觉得卫生不好。古城的城南一带不是旅游重点,环境卫生就更差了,特别是后期所建的呆板建筑对整体格局破坏很大,比如那座电影院,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如果说走在明清街上觉得步入了数百年前的历史,而走到这儿,历史似乎停在了三四十年前。我在那些小巷里乱窜的时候,发现有的人家正在盖仿古房屋,那些裸露着木料、已成大框的架式,可以说仿得非常好,建成之后会比那些原汁原味的老屋看上去还漂亮,但它的质量能像那些真正的古迹一样保存上百年吗?它能承载多久的历史呢?

在南城的屋檐下,一个衣着邋遢的中年男人蹲在那儿锔着一只盆。记得小的时候有锔锅锔碗锔大缸的,没想到这门差不多失传的手艺还保留于平遥,不是作为再现历史的表演,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四下望望,确认这不是拍电影,这说明当地人很会过日子,还舍不得抛弃这种活计。平遥人的打扮就像古城的色调一样是灰黑的,那些瘦小的老头老太们像是从古时活转来,睁着迷茫的眼睛看着外地的游客。直到正午的步行街上涌出大量的下班放学的人群,现代人才在现实中复活。

在二车不能并行的小巷子里,我不再关注那些老房子,开始留意它们的居住者——古城人的生活上面。

我亲眼目睹了平遥人的红白喜事。 
  先说平遥人的婚礼片段。因为是周六,我看见了两三次平遥人的婚事。在那样窄的街巷里,先是两辆摩托车开道,后座上的人手拎一挂鞭炮噼哩啪啦地放,一两个吹鼓手腮帮子鼓得溜圆铆足了劲儿地吹吹打打,然后是由头车引领着几辆轿车徐徐而行。与我在东北看到的婚礼相比,这儿的婚事办得简单、热闹,没有长长的豪华车队,也不拘时辰,即使在薄暮中我还看见了这样的情形。

再说一下丧事。

正当午时,气温不像早晨那样冷了,我身上暖洋洋地走在一条小巷里。忽然传来一阵喧天的音乐声,吸引着我好奇地走过去。在一家院门外有几个人组成一个小乐队,一男一女正欢快地对唱着流行歌曲。刚开始我以为这家办喜事,马上就觉得不太对劲儿,因为门楼上挂着白纸钱,四只小凳子上放着一具蒙着花团锦簇寿帘的棺椁。再看巷口的一辆车上两个人正在捆扎墓碑,其后的一抬小轿上供着死者的蓝色牌位。家里死了人应该悲痛才是,怎么这儿出来进去的人不但不见哀色,还一脸笑容,并且乐队一顿欢歌呢?我问旁边看热闹的老者,他说平遥就是这习俗,人死了请人唱戏,吹吹打打得越热闹越说明对死者的孝心,丧家也越有面子。听他那意思,这家的排场根本算不上什么。我听得目瞪口呆,以前只是在书中听说过某些地域有这样的习俗。但见那两个歌手商量一下,又一连气儿唱了好几首现时流行的歌曲。今儿我算开了眼了,原来死亡不光是以悲伤的态度去对待,在他们眼里,一个人的正常死亡就跟出生、结婚一样,是件很自然的事,至少不是令人痛不欲生的事。

夜色降临了古城,零星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高大的城墙逐渐溶入了夜色。古城吸尽了白日的喧嚣,沉入了往昔的旧梦。

毕竟是古城,还是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也算不虚此行了。


附: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为晋国属地,战国时属赵国。秦置平陶县,西汉置京陵、中都县。北魏始光元年( 424),改平陶为平遥至今。

  平遥古城墙为夯土城垣,相传为西周大将尹吉甫所筑。明初,为防御外族南扰,于明洪武三年(1370)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建,并逐步完善为砖城。城池周长6163,墙高10~12,上有垛口、敌楼、角楼、奎星楼和瓮城等建筑。整个城池面积2.25平方公里,平面布局形似龟状,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说,俗称乌龟城

古城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市楼跨街而过,对称式布局,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清虚观,右集福寺。城内街道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之称。道路骨架纵横,大街小巷分明,空间尺度宜人,街巷名称雅致。沿街筑二层阁楼,开设店铺,后接四合院,形成前街后宅功能明确的格局。  

平遥民居多为四合院形制,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为矮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二进和三进的字型基本布局形式。主建筑正房为三间或五间砖拱券窑洞,前面建木构披檐,明柱上有雀替和木雕。屋顶为平顶,有的上筑照壁,风水楼;东西厢房及倒座南房,均为单坡向内坡木结构瓦屋顶,街门一般在中轴线左侧倒座梢间或轴线上,街门对面有影壁。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大约有400多处。

后记:这篇文字哩哩啦啦写了一个多月,缓慢的速率一如古城的生活节奏。我觉得自己这次漫游似是走进了三晋的历史。这是一次我在历史上的游历。从行政区划上张家口及宣化属河北,但人文地貌并无间断,仍保持着相近的风格。所以,我在叙述上也时常感觉不到它们有地域的差别。从历史回到现实,一点点地,像是摸着了脉络,脚下才底气足了些。现实成熟于历史的回顾并变成历史。

                                                                    毕于20051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