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行(6):太原
(2013-06-15 17:02:55)
标签:
山西太原迎泽大街汾河旅游 |
分类: 游记 |
要是不来到太原,我还不知道它也曾是一座古城,此前的意念中仅限于它是山西省府所在地。在火车站的一角立着一块刻有明代太原古城示意图的石碑,在乱糟糟的人群里并不引人注意。我站在它面前细细观瞧,惟恐记不住,还将它画了下来。
车站跟前有座崇善寺,我在小巷里弯来绕去,在皇庙巷里找到了它。一道朱红瓦檐南墙兼作照壁将寺院与居民区隔开,墙上十一个挺大的黄圆圈内书有红字: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青砖山门还带有两个偏门,正中门额有字曰“大悲胜境”,东侧门上为“宗唐遗址”,西侧门上是“晋源神景”。两边翅膀般张开的八字墙上写有“情有乐利”与“庄严国土”,门口有两尊青铜兽蹲坐在莲花基座上。此二兽挺有意思,东面的张着大嘴爪托一球,西边的闭着嘴踩着一个更小的兽。站在门口可见悬挂着“琅函宝相”牌匾的大悲殿,如同久历苍桑的老翁一样木然地面对着日头,院内的古树在它身上投下斑驳的阴影,透出悲凉的气息。
始建于唐代的崇善寺,原名白马寺,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即晋王朱棡为纪念母亲(就是前不久播过的电视连续剧《大脚马皇后》里的马皇后),在原白马寺的基础上兴建崇善寺。历时八载,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成。现在的崇善寺,只有原来寺庙的几十分之一,仅存现在所见的六大主殿中的一座——大悲殿,其它建筑皆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在崇善寺门口呆了一会儿,我便离开这条隐秘的小巷,转到一条贴着宫墙的小街上。经狄梁公巷到文庙巷,见一古式门楼,初看门面不大,里头却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里边的明清建筑群是文庙。它位于崇善寺之南,格局与天下孔庙大体一样,现为省博物馆。
这儿的小巷又短又窄,但我意识到这里曾是从前古迹甚多之地,古时候应该是一个中心。文津巷的师范实验中学及电视中专都集中在这里,正是中午放学的时间,学生挤满了整条窄巷,有交警在维持秩序。山西大学的前身、曾为山西大学堂的太原师范附中也在这条侯家巷上,它那中西合璧的西学专斋工科教学楼及那欧式风格的院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有块不大的牌子简单地介绍了此校的来历。1902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创建了中西大学堂,它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和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是全国最早的三所大学。这里是太原的文化密集区,让我觉得颇为诧异的是旁边紧挨着市公安局的大楼。文化与打击犯罪的机关被捏在一堆儿,让我觉得别扭。
当我可哪儿打听纯阳宫在哪儿时,被问的人都说这地方不就是纯阳宫吗,他们把作为宫殿的纯阳宫当成一片区域了。其实,纯阳宫就在五一广场的西北一角,并不偏僻,现在是山西省博物馆二部。与恒山上的纯阳宫一样,也是供奉道中八仙吕洞宾的地方,因其号“纯阳子”而得名,俗称吕祖庙,而大家更熟知的还是那句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太原的纯阳宫,最早创建于宋代,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前后重建,乾隆年间又经扩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我刚走过来的、五一百货大楼西侧这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巷名就叫做纯阳宫,早年曾叫纯阳宫后街,可能嫌此名太拖沓了,也没有什么前街与之相配,人们都称它为纯阳宫了。它也算得上是太原市的一条古巷,怪不得此地人只知有巷而不知有宫呢。纯阳宫的正门在起凤街的东口,是一座红砖仿木、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四柱三楼的木头道德坊,前书“吕天仙祠”,后有“篷莱仙境”,古意甚浓。门内左首排列着石碑和佛像的侧廊,右边在怪石堆起的假山上筑一阁子。纯阳宫是园林式宫殿,里边还有许多庙宇、殿堂,我大致地记了一下简介,便与历史告别,走入现代。
宽阔的迎泽大街是太原市的最主要街道,东起火车站,西至汾河上的迎泽桥。位于大街南侧的迎泽公园是城里非常秀丽的公众园林,但面向大街的北门修得过于“威武”而“灵秀”不足,加上一个半像军人的保安在门口走来走去,这座阳刚气十足的大门更像是一座军营之门。草坪连着假山,后面现出一泓湖面,湖中有岛,饰以游乐设施。我猛然悟到正因为湖水和杨柳,才使公园显出小鸟依人的女儿情状。在西门附近我看见一座亭子十分别致。那是一个四方亭,奇特之处在于从它的顶部又钻出一个平面呈十字飞檐的四柱亭,表面看上去像是两层,实际上两层之间没有相连的地方,也就有亭中套亭,外观上像一个亭子一样。
迎泽大街是太原市的脸面,如同美女荟萃的选美台,此街集中了很多外观华丽的建筑。给我留下印象的有属于上世纪中期建筑特点的文化宫,对面街上那幢两边带琉璃瓦攒尖饰楼的省粮食局大楼,而省委大楼对面的电影公司的门脸竟是一艘豪华客轮。汾河边畔的晋宝斋是一栋有双楼连体的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重檐上挂着“山西文联”的牌匾,这里同时也是山西画院、山西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及中国新闻社山西分社所在地。这使我想起文坛上崛起的晋军说法,把这样规模的建筑交由文学艺术占领,可见山西对文化的敬重。
迎泽桥下的汾河从北向南静静地流过市区,以“人、城市、生态、文化”为主题设计为景观带,这段汾河水很清,游着很多红黄各色的观赏鱼。以六道红弧拉起的猗汾桥南,建了浮动式的拦河坝,将北来的水位抬高了一些,哗哗而下的水流形成了一道水瀑,在蓝色的橡胶映衬下,很是赏心悦目。开始我以为这是为了不使那些鱼游到上游或下游而散失,但一个工作人员说不是的,那叫人工复式河槽,河上共有四道橡胶坝用于三级蓄水,使河面水位抬高。有几处可以看见河底铺着网状的织物和砌的石头,水真清啊!河中间游着三只不细看难以发现的小水鸭子,在胜利桥处的水草里还有更多的水鸭子。它们一会儿扎进水里,一会儿向一块儿集结,时而发出吱吱的叫声,正是这叫声才引起我的注意。
汾河园林景区扮靓了太原城,尽管此时大多数花卉草木都已黯然失色,但仍能从迎泽桥下所展出的汾河景摄影大赛作品中看出她的风韵。河畔草坪有两处像是巨脚踩出的脚印形状荷花池,池内虽已花荷颓败,但围着池侧四周的11个匍匐于地面的青蛙照明灯挺有想象力。猗汾桥与胜利桥之间的河边修了一个乐坛,是伸出水面凌于水上的平台。还有一个叫亲水平台的月台处有一日晷台,寓意是“时间流逝、时代变迁”,提醒人们光阴似箭应珍惜的意思。
流经太原城区的这段汾河是我认为所见过的最美、最干净的河流,是人类装点自然的杰作,是园林与江河结合的典范。说句实在话,没来太原前心目中觉得这个城市不会怎么样,以为那将是一个笼罩着煤尘烟火的灰蒙蒙的城市。今天走了迎泽大街,特别是看到了汾河景观,从前的印象一扫而光。汾河滋养了太原,也拯救了我心中的太原;如果没有汾河,太原将会使我很快对它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