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的游鱼
(2013-02-04 21:36:57)
标签:
立春钱锺书梁实秋文化 |
分类: 读书 |
中午的饭桌上出现了金饼,我没发现,见别人在卷饼,才知今天打春,民俗的吃法就是“卷春饼”。我没跟着卷,虽然那薄薄的春饼真的不错,我只吃爱吃的、那细细的土豆丝,还有尖椒丝、黄瓜丝、葱丝等,“再卷点儿炒豆芽,就全乎啦!”又一轮的降温使得春意只应在春饼上,而外头依然还是天寒地冻的。“为啥东北留不住人?我看跟天气有很大关系!”
书看得倦了,出去到别屋走走,看了会儿鱼,看那鱼儿游来游去,看它们怎么大鱼吃小鱼,再回到屋里接着看书,恍惚间屏幕仿佛成了鱼缸,文字竟如鱼儿般地浮游起来。
苦难一经文字的转述,苦的分量就有所降低。文字可以解苦,对个人是好事,但也会产生瞒天欺世之效。回忆过去吃的苦,嚼出的文字却生出一股甜,没吃过苦的人理解不了苦后的真味,还以为是好玩的事呢。当然,文字也可触目惊心,将小苦渲染成大苦,但那也得有过吃苦的经历才辨别得出来。
据说《管锥编》非常晦涩,没多少人能看懂,而那是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著有如此艰深学者书的人,似乎不像是《围城》那样妙语连珠的小说的作者。在没出电视剧之前,我看了两遍《围城》(事实上,到现在我也没看过那部电视连续剧),暗忖《围城》可能是默存先生笔乏后的消遣之作吧。瞧,戏笔一番就让众生颠倒若此且流于现代而不衰,让我想起莎士比亚——我在大学时看过朱生豪先生译的莎氏全集(戏剧),那语言,令人倾倒啊!
梁实秋的《义愤》精短,然力道十足,目标瞄得极准,说到了我的心里。如果你想起不久前抵制日货、“网上抗日”,以及蠢民砸车(日系)的事情,就更为赞同梁先生的观点。是啊,与其义愤于不损敌人一根毫毛,何不“用一个更有效的方法使敌人感受一些真实的打击。”“戏台上的曹操,我们杀他做啥子?”这篇文章是我在《读者》上看到的,该文还配了王原的一幅漫画,很“蛊”地道出“义愤”的实质——除了有目的地栽赃陷害,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那样设蛊泄恨是多么愚蠢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