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阿成一起重温哈尔滨

标签:
阿成哈尔滨文化 |
分类: 读书 |
长久地浸泡在阿成笔下的哈尔滨里,再对照本人心目中的哈尔滨印象,我觉得那些异国情调的洋楼早已融入黑龙江人的内心深处了,因而根本没有那些洋楼曾是外国的产物的感觉,它们就是哈尔滨的,哈尔滨就该是这个样子,不这样还能是哈尔滨了吗?
哈尔滨这个地名,在我们嘴里说出来从未觉得它是个挺“格路”的名儿,一如萨尔图、齐齐哈尔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但对外省人来讲这样的地名就有一种吸引力,就跟我听到新疆、西藏那些少数民族的地名时是一个感觉。外部的世界因为距离而充满了吸引力,要不为啥人类有旅游的需要呢?
看到一座挨一座的洋楼,如果不细加体会而只以冰冷的历史对待,那么它们不过是外国列强侵略过我们留下的产物,且还留着中华民族内心深处一段屈辱的伤疤。我觉得仅仅这样看就太粗糙简单了,它再疼、再耻也是抠不掉的。我们应该像阿成那样去抚摸历史,才会感知曾经居住在那些楼房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他们也有悲喜歌哭和人性深处的温暖;如此看历史,历史才会活起来,你才会觉出历史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哈尔滨的这些洋楼有代表外国政府建的领事馆、警察机构、办事机关,也有的是发了财的洋商所建,穷洋人是建不起那样豪华的楼的。阿成告诉我们,那时在哈尔滨定居下来的多是流亡者(不是侵略者),大多数都是穷人,他们主要的生活区域是无人所居的的沼泽地,即“偏脸子”(新阳路一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在那里出没过近一年)、涅克拉索夫大街(河清街)一带,也正因为这些苦难的流亡者的到来,才有了“犹太流亡者社区”,才有了今天的哈尔滨。犹太人感恩哈尔滨容留了他们,哈尔滨也同样该感谢他们啊!我尊敬犹太人,这是个恩仇必报的民族,聪明智慧,爱憎分明,今天的话讲,智商与情商皆高。
我还没去过“犹太流亡者社区”,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穷犹太所住的房子肯定不见了,有也只能是作为公共设施的教堂。穷人的房子跟主人一样,永远无法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不管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情面对中国土地上的外国老建筑,我觉得阿成说得很好,表现了一派豁达的包容之心:“一座城市的发展常常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使我们既要感谢这座城市的主人,也要感谢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侨居在这座城市里的外国人,是主人和客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座城市的建筑变得魅力无穷,并使得这座城市里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们尊重一座城市当中的某些建筑,其实就是尊重城市的历史,尊重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不管他们是外国人还是当地人,只要他们不是侵略者,只要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就是我们的朋友——永远的朋友。”
阿成如是说,带有极客观的世界主义且饱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