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泰坦尼克》
(2012-06-01 20:50:12)
标签:
《泰坦尼克号》休闲 |
昨日清晨,小雨——小到啥程度呢?浓密些的树可以作伞,人能感觉到、看不到,除了水洼。一个老头儿坐在树下的马扎上抽烟,一条白萨摩儿跑成了湿灰的狗,麻雀仍很灵巧地在树间奓撒着翅膀飞,喜鹊则在枝丛里瞪着大眼儿,不时从草窠里逃出几只讨厌的蚊子跑人脸上避雨。
吃晚饭的时候,女儿说起做梦的事,我又借机端出多多看书的常谈,提到弗洛伊德的时候女儿说起《泰坦尼克号》,不久前她看过新推出的3D版电影。这部加了技术活儿的翻片门票130元,学生的半票也要65元,这个价就是再好的片子我也不会走进影院的——票房是靠年轻人支撑出来的。
这部大片是十多年前进入中国的,顿时风靡一时,我也很喜欢,并借来他人的录像带翻录了一盘,在家看了好几遍。女儿那时还小,也跟着我看了几次,至今还留有印象。现如今,录像带早已是被淘汰的东西了,它跟机子一起静静地接了十多年的灰尘,就跟沉没在海底的那艘船一样。
吃过晚饭,我将电视、录像机之间的线连上,捅鼓了好一会儿才整出影儿来——十年多了,我得重新研究怎么播放,让我称奇的是遥控器居然还好用,里头的5号电池真够神的,挺了十多年呢!
外头下着小雨,我和女儿坐在沙发里又重温了一遍《泰坦尼克号》,感觉还是不错,我所想的与十多年前又有所不同。
一百年前的英国还因袭着几个世纪前的等级门第观念与老的传统,贵族社会对底层民众的“阶级”意识十分鲜明,这一点在他们对待JACK和那个“粗俗的女人”的态度上表现得绝对直白、毫不掩饰。这些附庸奉雅的贵族们即使是旅行也带着装点身份的名画(也不嫌麻烦)和宠物,这些上等人在豪华的船舱里优雅着,镜头随着两个主角转到船底下,那里是出苦力的工人在挥汗如雨地烧火加煤,这一对比真是扎眼得很。
身为没落贵族的ROSE(怎么能抽烟呢?)因为厌倦上层社会的日子而轰然爱上了一个画画的穷小子,这样的故事其实是非常乏味的题材,但由于后来的灾难被艺术化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让人简直如痴如醉了。这就是电影,搁在现实中,你只会觉得ROSE的行为太荒唐了——不过,对于今天“宁可坐着宝马哭”的小女子来说,她们怎么会对贵族的生活厌倦得要跳海呢,做梦想要还得不到呢?
艺术也同样地美化了底层社会,“臭虫”们狂欢的舞会被渲染成了令人向往的地方,而真实的情形准会让单纯的年轻人(只会做梦的小资们)望而却步。
夜海沉船上的那几个提琴手依旧令我感动,在灾难来临时他们仍以音乐安慰人心,那句“他们吃饭时也没人听”让我知道这同时也是他们献给自己的绝唱与安魂曲。
一部影片出世,总会有人给它挑错、历数穿帮镜头;《泰坦尼克号》也是如此。我看电影从不关心那些瑕疵,有斑点的玉还是玉嘛,总比石头强。
《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所展现出的令人震撼的灾难效果,还有对于年轻人来讲的“海枯石烂”的“伟大的爱情”。
这是一部绝对优秀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