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话题
(2012-01-08 14:38: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女儿在家复习,准备最后两科的期末考试。头午,我烀了一锅排骨,肉都脱骨了,再加里一些豆角接着炖。昨天熬的冻子好了,调以蒜泥食之,还有一盘蘸酱菜,今儿的午饭吃得很香。也就女儿回来我才如此大动干戈地炮制“硬菜”,平时哪舍得将大把的时间扔在这上头?
午后,我来到书房,看看写写。
昨天是考研日,全国有165.5万考生,人数逐年上涨,已连续八年破百万。研究生扩招在重复本科生扩招的老路,水准的降等、缩水、贬值是必然的了。女儿已决定考研,也将加入明年的大军,我当然希望她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但更希望的不仅是拿到硕士生文凭,而是在学业的延长段里能自学到点儿真玩意儿,这个是学校给不了的。时间过得太快了,高考的煎熬还历历在目,考研的战鼓又要敲响了!
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你轻点儿打,要不你该心疼啦!”——听到这样一句狡猾的话,我笑了。
周国平说的不错,孩子个个都是哲学家。
听听他们稚气可爱、最接近本真的“天问”:
“为什么我是我?”
“你怎么知道它们都是狗?”
“没有我的时候我在哪儿?”
“人为什么不能当火箭?”
“孔子叫圣人,为什么别人就不能叫?”
“树的第一粒种子是从哪里来的?第一朵花在哪里开的?”
这是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的孩子们的疑问。
人到中年还不爱孩子的人,心地肯定不会善良,当然,这类人也不会善待比他弱小的其他生命。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懊恼、生气、不满之后,担忧还是像潮水般地涌上心头,最终无奈地长叹一声,这是一辈子也卸不掉的责任啊!
父亲的称谓是永其一生的。父亲永远为儿女操心,哪怕力不从心了,只要他活着就是儿女的保护神。父亲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儿女的防护、后盾、屏障,到老了也是这样,而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变成了被保护对象。
不到三十岁的丰子恺就信佛若老夫子,而其文笔又显小儿式的幽默。《儿女》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