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人面桃花》

(2012-01-04 12:32:48)
标签:

《人面桃花》

格非

文化

分类: 读书
   

读报时我总要关注一下书评栏目,在一些新书或受到广泛好评的书里进行选择,感兴趣的便上网搜索或去书店买下。所以,我的阅读越来越是跟着别人走了;这也是没办法,浩如烟海的书籍,你没法儿一本本地鉴别,只能“听说”、“跟风”。

作家格非新出了一本《春尽江南》,据说反响不错,由此上溯到他的另两部作品《山河入梦》与《人面桃花》,这三本书合为三部曲。《人面桃花》获得过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及鼎钧双年文学奖,我不清楚这两个奖项的含金量如何,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能获奖肯定有它的优点、总不会是太差的作品,而且,迟子建也得过前一个奖。我从网上把这三部作品全都找到了,纳入书库后先看第一部《人面桃花》。

这部长篇不算长,16万多字,读之甚速。掩卷之后,书里散发出的迷雾仍在我头脑里挥之不去。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清末,罢官归隐的陆侃回到离长江不远的普济村家中,沉醉于想建一个陶渊明式的桃花源的梦想,最终疯颠离家不知所终。其女秀米(书中女主角)还是个少女,目睹父亲疯掉的过程,对家中、村里发生的一些事很觉迷惑,特别是母亲容留下的一个陌生男人(张季元),既给她带来情事方面的惊恐,又不明白这个人奇怪的行迹。张死后留下一本日记,这本日记使秀米日见怪异,也有了类似父亲的疯颠,不久她以自残的方式(门夹手指)恢复正常,但对一切变得漠然,甚至连自己的婚姻也不关心,随便嫁谁都行。出嫁的路上,遭遇土匪绑票,她被掠到一个叫花家舍的地方,困在湖中的一个小小的孤岛上,岛上还有一个叫韩六的女人(曾为尼姑)。花家舍是一个致仕官员(大爷,总揽把)建的“乌托邦”,为了这一理想他把自己变成了土匪,召来了另五个匪首。最后,这六个人在火并中同归于尽,被六爷抢去成亲的秀米最后与一小马弁结合在一起。至此,上部结束,下部开始。

参加革命党、出过东洋(日本)的秀米回到家乡普济,以办学堂的名义组织一批徒众意图举事反清,先是内讧后被投机者出卖而被捕入狱。辛亥之后出狱,她又回到普济,从此不再说话,闭门不出,与世隔绝。一场饥荒使她重新开口,但已改变不了她的精神状态,最后悄然死去。

作者是有意把小说写得跟真事一样,他将一些主要人物(张季元、吴举人、王观澄、秀米之子、喜鹊等)甚至皂龙寺都加了()注解,像真有其人一样,我估计他们有其生活原型。

我的欣赏观受到从前教育的严重影响,总好以逻辑的合理性来分析作品。在我看来,《人面桃花》存在很多不合情理的“硬伤”。如果说上部的秀米还算正常的话,那么下部的她表现得那么冷酷无情就不可理喻,前后的反差太大了。单凭一本革命党人的日记就能使她走上“革命道路”太令人难以置信。她就是一个大家闺秀,跟一个私塾老先生念过几年书,怎么会从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变成一个被革命所吸引的人?被掳到孤岛上,她的命运是完全被动的,又是怎样在思想上有的革命思想?在花家舍,她经历了什么?怎么去的日本?这些书里都没交代。故事尽管热闹,但线路总有中断。秀米的冷酷太突兀,性格怎么能有这样大的扭转呢?她可以对母亲冷漠,可对亲生骨肉不闻不问就太不近人情了。书里给出的理由是她要干革命就得硬下心来,使得亲人不会替她难过,但儿子惨死在她眼前她也跟没看见一样,就说不通了。面对失败,她变得麻木,懒得采取积极的措施,束手待毙。出狱回到老家,心如槁木,只是看书养花种草,仿佛她的父亲再现。目不识丁的女佣喜鹊最后成了女诗人,也使我大为困惑。还有,岛上的那个女人韩六的来历,我也没有看到下文。

一窝土匪的自相残杀只是因为一个革命党人(小驴子)受了屈辱,而成就其事的居然是一个小马弁,这不像是真事而更像是传说。所谓的革命党人的确像 张鸣教授所讲的那样是一群乌合之众,你看秀米学堂里召募的,大都是乞丐、“不是正经过日子”的人。瞧那张季元,四十多岁的人跟母亲有私情,看见女儿(秀米)也淫心大动,十分令人厌恶,他的死一点也不引人同情。真实的革命党人也许有不少人就是这副样子,我虽然反对刻意美化干革命的人物,但这样的写法确实使革命党人的形象一落千丈,我觉得这是(写作)技术处理的问题。此外,小说对性的描写过多且有落套之嫌,把女人的性生理反应写得太“旺”,如秀米的心理抵触而生理上的不可自制、还有翠莲的妓女之态。也许这是人性的真实,但如此写来有损于小说的艺术性,我赞赏性描写的含蓄。这部小说里,我觉得写得较好的人物倒是几个配角,忠实的管家宝琛、终生未嫁的女佣喜鹊、秀米的儿子小东西。

作者在小说里特意渲染了梦的暗示意味,使书中很多地方带有神秘色彩。以《百年孤独》为首的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一进入中国,引来众多作家的模仿,有模仿得好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到后来就有东施效颦之感,啥事,再好也不能滥了。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故弄玄虚的文笔,“神神叨叨的”,《人面桃花》里的梦带有强烈的因果关系,人物的命运总有先期的预兆。

总之,《人面桃花》还算一本不错的书,像语言表达的流畅(这应该是作家的基本功吧),但要说“优秀”,还差一截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冬捕,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