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叶《最慢的是活着》

(2011-12-11 21:36:15)
标签:

乔叶

最慢的是活着

文化

分类: 读书
   

下午读完一部中篇小说,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我被这个哲理性很强的题目打动,遂读这篇小说,刚读个开头就觉得该作者功力不凡。

小说的哲理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通篇显现的,主要是“奶奶”、一个八十岁老太太这样一个老年代过来的人的生活琐碎和语言体现出来的。

面对今天富足的日子,老太太笑了笑,这样说道:你们现在的日子是好。我们那时的日子,也好。显示出过来人的通达,决不似我们现在人老好发“今不如昔”或“昨天皆是苦难”的感叹。

听听下面几句对话,就能明白老人对人世看得多么透彻,没有切身刺骨的阅历说不出如此精辟的话语:

没男人,是守寡。她语调清凉,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么寡?我坐起来。

  心寡。她说。

 

我还感喟于作者如下的文句:

“亲人之间的不喜欢是很奇怪的一种感觉。因为在一个屋檐下,再不喜欢也得经常看见,所以自然而然会有一种温暖。尤其是大风大雨的夜,我和她一起躺在西里间。虽然各睡一张床,然而听着她的呼吸,就觉得踏实,安恬。但又因为确实不喜欢,这低凹的温暖中就又有一种高凸的冷漠。在人口众多川流不息的白天,那种冷漠引起的嫌恶,几乎让我们不能对视。”

“父亲像长兄,母亲像长姊。这一切,也许都是因为奶奶太像母亲了。”

“为什么每当面对祖母的时候,我就会有这种身份错乱的感觉?会觉得父亲是她的孩子,母亲是她的孩子,就连祖父都变成了她的孩子?不,不止这些,我甚至觉得村庄里的每一个人,走在城市街道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是她的孩子。仿佛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她的孩子,她的怀抱适合每一个人。我甚至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样子里,都有她,她的样子里,也有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的血缘里,都有她。她的血缘里,也有我们每一个人。

——她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

“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

  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这多么好。”

 

我发现,近年来自己所读的书以女性作者居多,迟子建首当其冲,方方是,乔叶也是,而且当今中国的文联主席也是女性(铁凝)。一回想,当代中国文坛上所活跃的还真是女作家多,还有《小说月报》评出的优秀获奖作品,多出自女性之手,难道文学创作也在阴盛阳衰?现代生活的庸俗、琐碎使男性作家失去了波澜壮阔的生活背景,而女性作家描写生活的细腻恰好得以发挥。这样的感觉也许与我个人阅读的偶然性不无关系,但我又不觉如此,因为事实明显摆在那里,女作家的优秀作品风起云涌。

写作不是体育,不是靠体力、拼搏,更多的是比天分、机遇。 不管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只要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我同样为之喝彩,这也是我们读者的幸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