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乘在哈尔滨
(2011-09-07 17:21: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女儿在暑假里去云南旅游了几天,由于学校搬迁,假期延长到十一。她联系了一份产品促销员的临时工作,需要每周往哈尔滨跑一趟。我觉得这份儿工作她以前曾经做过,从时间、效益、收获等几方面综合评估有点儿划不来,不如静下心来读读书。女儿说想去北京,我一下子产生了“旁听”的思路——对呀,大学都开学了,何不让她到北京的几所大学听听课呢?比如,到北大听听中文系的课,听听人家的课是怎样上的,肯定大有裨益。
主意一定,女儿欣然同意。我马上张罗买票,想坐动车就买动车票,哪怕还得到哈尔滨去上车。
D28次动车在哈尔滨是8:50发车,须提前一天到哈市住宿。
昨日中午,我们从安达上车去哈尔滨,住在事先预定好的哈工大西苑宾馆——我喜欢住在学校里。
傍晚,我们在一家砂锅店点了两个砂锅、一份坛肉,在对面朝鲜饭店叫了份石锅拌饭(女儿很想吃);我没有下酒菜啊,女儿去街上买回一些烤串来——我们爷俩这顿晚饭真够全乎的,把好几家的“嚼棍儿”搬到一张桌子上来了。
饭后,我们在工大校园里散步,进入理学院的楼内,在那座充满着化学试验室气味的楼内逐楼“考察参观”……
还记得:进工大校园时,看见有只小狗在草坪里打滚、晒太阳,这可真是条会享受生活的狗啊!
工大幼儿园旁有几只流浪猫,有人喂食,过的日子不错,一只肚子老大的猫快要当妈妈了,两个女孩子正抚摸它。
今天清晨,我在哈工大校园里转圈,发现标志性建筑的主楼的建设时间晚于旁边电机系的楼,前者是1965年,前苏联民族风格,后者1954年,折衷主义风格,不禁产生疑惑,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苏已然交恶,怎么还建这一风格的楼呢?答案只能是我们的建筑师所受苏联的影响太深了,我想。
将近七点,我将女儿叫起来,吃完早餐我们步行去火车站。
女儿坐的D28是8:50始发,我回去的K7015是8:45开车;也就是说,我们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背道而驰,她去北京我回家。
我把女儿送到动车的检票口,赶紧奔往我乘车的候车室——我还是头回搞得这么匆忙,离开车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了,我还没到候车室呢!我连跑带颠,总算赶上了火车,弄得满身大汗——身体轻便就是好啊,跑起来有劲儿!
车厢里人很多,车开以后列车员才开风扇,好一会儿才消去身上的汗——看了一路《读者》,我回到了卧里屯、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