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5)——《贫苦岁月的甜蜜时光》系列之二十二
(2011-01-25 11:50:41)
标签:
肇东一中上学做题情感 |
分类: 过去的岁月 |
我的上一届有一个叫赵大鹏的学生,其名声之响亮有如五中的马廷连,是闻名全校乃至全县城的人物。他被人看成是北大或清华的苗子,是一中推出的学习的榜样。1980年高考他考上了北大地球物理系,似乎不太理想,但毕竟是北大呀!
在赵大鹏的名声影响下,我和其他几个被视为学习不错的同学就摽着劲地学。我觉得老师课堂上讲的和安排的作业太简单,不足以显出水平。我跟同学比的是看谁做出的难题多,暗中在心里憋着劲儿。如果一道难题最终被解出来,就跟战士攻破敌人的堡垒一样兴奋,痛快!
虽然老师老是强调书本、基础,我还是热衷于各类《题解》、《解析》这样的包含各种难题的书,并花很多时间泡在六道街的文化馆里,专门寻找那些新题、难题。可以这么说,大量做题是我数学——尤其是平面几何——总拿高分的法宝。我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我花了那么大的气力鼓捣物理化学,而且每每觉得都弄懂了,可为啥总考不了高分呢?
我做难题、偏题、怪题可谓有名,
成了老师嘴上的反面典型。我甚至有点走火入魔了,觉得难题、偏题、怪题让我做净了,竟自己设计造题。试举一例:在一三角形斜面顶端的滑轮上,绳的一端是一方形物体,被绳的另一端所缒的重物拉着通过斜面向上作加速度运动。重物下落到一定位置后落入一装有某种液体的U形管里,U形管的另一边上浮一木块。试问:1
两个物体之间的加速度及摩擦力?2
我觉得老师讲的东西我都自学过,都会,上课简直是浪费时间,在课堂上我经常看别科的书。有一回上化学课,我在看物理,嘴角有个痦子的化学老师一句话都没说,一把抓起我的书扔到前边墙角去了,理都没理我,照讲她的课,直到下课我才敢把书取回来。
我经常不上课,自己躲在小树丛里看书;偶尔还不上学校,有时坐在肇东火车站的候车室窗台上看书,有时去三道街照像馆旁的回民饭店学习,一呆就是一天(国营饭店就是好,这要是个人的,早撵我了;不过那时也没个体饭店)。后来我连肇东也不去了,干脆躲在粮库圆仓里面学习——当然,这些我不敢让父母知道。我不觉得这是逃学,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学习而已。
现在想来我的这种作法太荒唐了,它严重地影响了我的学习基础,外在表现就是我的物理、化学分数总也不高,英语也是如此,而我总以发挥失常、偶尔失误来安慰自己,结果最终导致我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理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