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梭罗的《瓦尔登湖》

(2010-12-30 08:54:59)
标签:

梭罗

《瓦尔登湖》

杂谈

分类: 读书

梭罗28岁时搞了个自我关闭,到瓦尔登湖旁的木屋里呆了两年多,写出了一本书,就是《瓦尔登湖》。

梭罗在作品开头部分引用了孔子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见木屋里陪伴他的可能有《论语》。

他所带的生活用品不可能光是一把斧子,可是斧子却成了他独居的象征。

我很奇怪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思考人生,有点现在的行为主义味道。独处是精神性的,不必非得离群索居,只要静下心来就能达到目的。

一个半世纪之后,这本书还被人推崇,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所以,我怀着这样的好奇,打算好好读读这本书,看看梭罗到底悟出了什么。

我想这本书应该适合于我,因为我一直是在孤独中以书度日,并有思考的爱好与渴求,更想有点儿与众不同的收获。有些人总把梭罗和瓦尔登湖挂在嘴边来当作时髦的装点,以为梭罗在湖边的生活像他们闲极无聊之余的小资蜗居的日子,而不想想26个月的原生态意味着什么,反正绝对不是充满浪漫情调的生活。

梭罗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提倡过与奢侈背道而驰的生活,也就是今天我们也在呼吁的简单生活。梭罗不像今天的人一样只停留在喊口号、做秀,而是身体力行、实际操作。难怪他要与众格格不入了,别说一百多年前,就是今天,自然地单纯生活也是不被世俗理解的。

梭罗是清高的,蔑视世俗,崇尚丰富、高贵的精神生活。今天的人把他搬出来标榜自己,就因为他身上闪烁着的这样的一层光亮。梭罗超前于他的时代,甚至也超前于现代的我们,这也注定是智者的悲剧,一百多年或更长,他的理论永远是对的,但也永远不会被实施,永远是少数人在践行、大多数人依旧追逐奢侈的生活,把简单的生活抛到一边去。他指责的那些现象在今天广泛地存在并被人认为是正确的,大房、豪车依然是这些人的理想。

梭罗固然有些极端,可以见出他对世俗泛滥的物欲深恶痛绝,话语难免愤激。我们把生活弄得好一些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要忘记那使人高贵起来的精神。适当的生活条件会为精神起到保安的作用,超过这个限度,物质就会反过来戕害精神,悖离了人真正该过的生活。
    我想,一切回到简单中去的思想都是因为人类放纵的欲望提前消费了自然资源,意识到了这是一种罪恶,不单单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不公,还因为它会毁掉全人类赖以生存之地
——地球,所以才大声疾呼,为人类的物欲刹车。

梭罗像个圣者一样向世人颁布他的《圣经》,他不断地谴责别人的生活,劝导人们按照他的生活模式去做。梭罗有几句话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国家不应该用高楼大厦来给它们自己树立起纪念碑,为什么不用抽象的思维力来纪念呢?东方的全部废墟,也决不比一卷《对话录》更可赞叹!高塔与寺院是帝王的糜侈。我仿佛见到梭罗脸上的愤激之色,尤其是他在提到金字塔的时候。那些企图不朽的帝王将相和现在昏官愚众哪里懂得这个道理,还在可笑复可悲地用生命为自己筑造华丽的坟墓。

梭罗式的木屋生活之所以只能成为幻想而不具现实意义,还在于他忽略了众人的存在。他希望只耕作够自己用的土地、生产出够自己用的粮食就行了,却忘了有人却想要占有它,通过他人的劳动而不劳而获。他的祖辈就是抢了印地安人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印地安人曾经的日子就是他梦想并实践了两年的生活啊!

梭罗沉浸在自建木屋的快乐中,自己给自己造房子,享受那份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乐趣,应该是幸福的事。现代人早已被剥夺了这一幸福的权利,建筑商与建筑工人也享受不到,前者为了赚钱牟利,后者为了挣钱糊口,都不是给自己盖房,真正住的人又不会设计与劳动。像我父亲那代人还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盖了几次房子,亲手打理,虽然辛苦,却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从此意义来讲,我们都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

照梭罗的理想推理开去,人类在自制的罗网中是越陷越深、越来越不能自拔了。我们不能脱离别人而独立存在,无论从物质还是到精神,没有别人的劳动就没法过自己的日子。只有梭罗式的人才能以这样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的方式去生活,我们多数人只能过作茧自缚的生活,丢掉一些自由来换取代价高昂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