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单车之行(2)
(2010-05-17 21:49:54)
标签:
户外旅游骑车 |
分类: 户外单车 |
次日清晨七点半,我离开妹妹家,骑车奔我今日的下一目标——哈尔滨。我走的是四道街,一条二十多年前我到县城求学、走了近一年的路。我惊讶于它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竟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与肇东的其它地方相比,这条街的许多房屋还是从前的,因而如蒙垢的老人,满目灰尘烟火色。
肇东五中到了,它可再不是瑟缩在一群平房中的大四合院,而是面街一幢白亮崭新的大楼。我曾上课的那排教室还在,但窗户已被砖封死,当作了库房。院中间的锅炉房和水井当然不会有了,但依旧在那儿立起一根与楼一般高的大烟囱,看起来是那么别扭。操场还是老样子,厕所也仍像是从前的样子。七十年代末期,我们冬天上课还是生炉子取暖,现在的学生肯定是不用受烟熏之苦了。我怀念从前的五中,它必然会改变,但矗立在眼前的新楼和这变化了的一切,似乎并不完全尽如人意,也不完全是因为那根烟囱的不谐条和操场依然如故——我说不太清楚。
父母离开尚家搬来肇东,在住上楼房之前曾在五道街南头的一间小平房里住了几年。我就顺便绕过去看一看。那条连接四道街和五道街的横道一直没修过,骑自行车走在上面像是能把浑身的骨头颠散架了似的。我连忙下车推着走,在五道街的尽头站住。在这儿就可以看到百米之外的那溜平房了,那儿就是曾经是家的地方。不用到跟前儿去看了,我已感到它风烛残年的破烂贫民窟景象。可在眼前却立着一座得有五层楼高的基督教堂,安提阿基督教会礼拜堂,最高的尖顶当然有个红十字架,双扇包铝皮门上方镶一“爱”字,门口的地上立着一块小石头,刻着“主乃活石
四道街的大南头,有现在很有名气的伊力乳业。再往前走是肇东看守所,虽然挂着“特殊学校”的牌子,但谁都会从高墙岗楼和铁丝网看出那是坚押改造犯人的地方。门口用铁链拴着一条警犬,四个武警战士一字纵队从里边走出来又进了另一个门,另一条警犬跟随着他们。
我来到与八道街汇合之处的二中分校时是八点钟,这儿是进出肇东南端的必经之地。来这儿上学的孩子们可是走得够远的了!从这儿开始就可以见到田地了,标志着我已出了肇东。这里有肇东的生态种植基地,塑料大棚和农房连成一片,好多农民在路边卖他们种植的“绿色”葡萄。
肇东殡仪馆是一座十分典雅的带有中华风格的建筑,它太美了,简直像皇宫。如果不是和死亡连在一起,它绝对是一座很好的殿堂。它的后面是公墓,可以看见一排排白色的墓碑。我感到死亡在这里得到了太大的关注,人们那么重视死后怎样,为何不把握今生?千秋万代的死人占据了我们活人太大的空间,为了死人我们又耗费了太多的有限的地球资源。我再一次感到取消火葬的必要性,死后深埋无需浪费树木和能源,上植一树以作墓碑,让我们人类的生死合于自然界的生物链之中该有多好!
糠醛化工总厂和华星制药是肇东的新兴企业,它们与殡仪馆毗邻,向死亡挑战。在死的威胁面前,生永远是最重要的——虽然最终都会投入死神的怀抱,但那也只不过是生命的最后归宿而已。生活毕竟是第一位的,你看张乡屯的胜利村蔬菜甜瓜批发市场,尽管只是一条土路,可是农民们还是生机勃勃地从事着交易。国道这边是姜家二中,哦,我才意识到这里是姜家的地盘。在滨州铁路线上,姜家在肇东之南,尚家在肇东之北,我总想当然地把这两地和《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姜尚——联想到一块儿,尽管肯定不会是这么回事,但我总想将家乡贴上点传说与来历。家乡再破,还是有难舍的情啊!
黎明经济开发区的铁架门立在道边,我知道一个农村也开发不出什么花样来,我留意的是它号称的“乡村第一路”。一条平坦如镜的笔直油漆路伸向纵深处,两旁是挺拔秀丽的白杨。嗯,这条路真的不错!但要称第一似乎大了些,不过口气大点也不是啥坏事。沿途经过了很多村屯,每看到有刻着屯名的石碑,我就停下来记在本上;要不时间长了,就混在一块记不清了。
头井子屯之后,大房身屯到八尺庙屯之间,道边全是木材加工厂,其实也就是几爿火锯将木头破成板条或方子,然后装在车上运进城里卖给家具加工厂。一般是老爷们儿干破木头的活儿,还有很多老娘们儿用树皮抢子抢掉树干上的树皮,将破好的木材码成垛或干装车的活儿。八尺庙有一个黄牛市场,但院子里没见有一头牛,倒是堆了很多木料;道上一个卖绿萝卜的农民说市场早黄啦,至于八尺庙的来历嘛,他就说不清楚了,后他迟疑地说可能从前这儿有座庙吧,但肯定的是现在没有啥庙。
有些屯子的石碑不是没了,就是倒在一边,我的农民兄弟的素质还不懂得珍惜这些他们觉得与自己无关的东西,而自以为了不起的城里人就懂吗?我觉得那些有文化却仍破坏公共设施的城里人比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乡下人更可恨复可悲!
这条通往省城的路仍是301国道的一部分,但它可比昨天我走的安达——昌五段差远了。虽说没有太大的损坏,看上去似乎很平,但骑上去颠得“刚啷刚啷”的,也就放不开速度。这段路上的车辆也比昨天遇到的多,而且是那种大挂车。即使我屏息静气,也被扑面而来的骤风夹杂着的尾气熏得难受。在公路上骑车就是这一点是行走的最大缺陷,却也是没办法的事。大车上有运牛马等牲畜的,还有好些摩托车运羊和鸭鹅的。尤其是那些被捆住双脚、倒挂在摩托车后座上的鸭鹅们真是可怜,临要死了、成为人肚中之物前还要遭这番罪。我格外留神脑后的车响,小轿车开得飞快,一过一股风,大车轰轰隆隆从后面压上来,好像排山倒海似地把我吞没。我尽量靠最边儿上骑,安全是头等大事啊。
过了陈家屯、段家屯,刚出孙矬屯,就见一个不甚高的纪念碑竖在已被推土机翻起的路边田地里。再前边是很大的一片集镇,按里程估计应该是五站了。道边停着一台坏了的四轮子,一问车旁的人果然是五站。我推着车子走进被翻松的田里,站到了那座纪念碑前,碑上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它是一个很平常的纪念碑,顶端在四个方向上有四个五星连在一起。碑的基座上有类似国内革命战争年代的军功徽章。碑文写着:“1946年,我军某部七师奉命在五站区域剿匪战斗中,英勇善战的七名官兵壮烈牺牲。为纪念革命烈士千古之功德,中共五站镇委员会、五站镇人民政府于 1992年8月1日重建革命烈士纪念碑,颂先烈之伟绩,供后人以缅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纪念碑的前方是一长方体的水泥堡,我想它不可能是那七名烈士的遗骸。它的前边地上放着还没褪色的花圈,应该是没多长时间。侧前方没有几步远竟然有一坟墓,也有斑斓的花圈,墓碑是儿女为慈母所立。不知坟主有何背景,否则官方咋会允许他在烈士纪念碑前掩埋亡故的老母呢?那毕竟是公益之地呀,怎好修私家坟墓?不知五站镇的官员们有没有这方面的常识?
五站镇的粮库粮仓扣着呈拱状蓝色防雨彩板,是我所见过的粮库中最好的粮仓。过了五站,几所房子上举着一牌子:肇东华西村。我很奇怪,只听说江苏有个华西村,没听说过我们肇东也有个华西村。此华西村是出饲料的,道边的水泡子里一群好几十只大鹅欢叫着往岸上游,也许这儿的饲料做得好?路边一面大牌子上画着规划图,原来,这里被圈为肇东沿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了。从华西村以后,我没看见有什么值得保护的,倒是一个挨一个的钓鱼度假村为城里人提供着游乐场所,如过江之鲫的小车和人群正破坏着要保护的区域。
行过华西村,路面是新修的,压了一层黑油渣,十分平整。在不及百米的路上立有两块碑,后榛柴屯、前榛柴屯。我是分不出来它的前后的,只见沿路都是一家接一家的小饭店。其中一家门前的电线杆上拴着一条狗,正腾挪着身子冲着一辆车狂吠,大概它觉得那辆庞然大物对它构成了威胁。
没走多远就是万宝镇了,我才晓得悄然中已离开肇东地界,进入了哈尔滨的地域范围。万宝是归哈尔滨道外区管辖,我方恍然大悟为什么道路忽然好了。到底是省城有钱啊,路比肇东当然就要强了。虽不知哪里是哈尔滨与肇东的界限,很显然就是好路开始的地方了,所以肇东也没好意思在那儿立一块如与安达交界处那样的“欢迎再来肇东”的牌子。我这是开个玩笑,当真不得的。
万宝和五站虽分属两家,但因其离哈尔滨较近,所以其规模看起来就大得多,离老远就可以看到众多楼房所传送出来的繁华气息,也因靠近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对要好一些,就连叫做屯的似乎都比前此见过的屯大一号,比如经过万宝之后的化家屯和翻身岗屯,感觉就大一些。
路况一好,车子骑起来就有了速度,我估计离哈尔滨不太远了。果然,不到十分钟。在11:40,我来到了大耿家的大转盘——这里是五路通衢的地方,去大庆、黑河、双城等地的必经之地。到了这儿,我算是到了哈尔滨,用时4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