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见闻让旅途津津有味
(2010-04-19 19:32:04)
标签:
读书火车旅行t158读者杂谈 |
分类: 随笔 |
3月28日:
清晨八点整,我离开宾馆,步行前往哈尔滨火车站,一如昨日的实测,半个小时即到候车厅,不必排队就检票进站了——没有前期的功课怎会有如此方便快捷?
我乘坐的T158次8:49在哈尔滨发车,19:25到达北京,其间行车十个多小时,大白天的用不着买卧铺,硬座即可。因其时间理想且省钱,故选择此车的人很多,过道上站着不少没买到座号的人。
强烈的阳光射进车厢,车外茫茫的雪原闪着刺眼的白光,车内车外亮亮堂堂的。长春之后,雪色消褪,灰黑色的土地上干黄的麦茬温顺地晒着太阳。牛羊散在早已收割过的田地里悠然自得地觅食,有片草甸子在放荒,黑烟一点点儿地消散于蓝天里。我不觉得这种放荒是对空气的污染,纯天然的农耕方式大自然是能够消化的。进沈阳北站之前,我忽然发现九一八纪念馆就在铁路边,以前因为都是夜间行车从未看见。
产品推销式的叫卖在硬座车厢里很常见,如袜子、玩具、纪念币收藏等。这次是便携式餐具。现在流行“低碳”,一次性筷子的浪费与不卫生刚被曝光,便有不锈钢便携式筷子、勺子出现了。这种销售方式大概效果不错,成交的几率要大于店铺经营,所以在长途列车上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我仍是一如既往地拿本《读者》看。
杂志的特点是内容繁杂,前后的观点往往相反。比如,我刚看过一篇宣扬低碳环保简单生活的文章,翻过几页就是用浪漫的咖啡诱人奢侈的文字,再过一会儿又猛力鼓吹消费以拉动内需——世界就是这样让你无所适从,没有坚定信念只能跟着他人的风向标,东一头西一头地乱跑……
催人泪下的《天使的字条》。六岁的小孩就那么懂事,即将凋谢的生命饱含着对父母家人的爱,这纯真的爱不仅感动了辛辛那提、美国,也感动了全世界看到这个故事的人,可以软化数以亿计的人心。我相信奥巴马看了也会忍不住泪水,但依旧阻止不了他按总统的意志行事。感动是心灵的本能,冷漠是机器的需要。
我不相信所谓的拓展活动,信任不是训练出来的,还得靠道德、制度长期的双重保障才能不跑偏。
我对面坐着一对儿男女,男的瘦小、女的胖大,他们时而相互依偎着瞌睡,男的靠在女人怀里就跟小孩子似的。女人的肥胖原因很简单,能吃,渴了不是喝水而是喝饮料,不胖哪儿跑?快到北京前发生一件有意思的事:我一直在看书,发现身边的人在议论着什么,还不时地抻着脖子往车厢连接处看。原来那男的去厕所,老半天不见回来,原来是门锁坏了,他被反锁在厕所里边,至少半个多钟头才被“解救”出来。他逃脱“厕囚”回到座位上,有一位给他煽风点火:“哥们儿就这么拉倒啦?找他们去、找列车长——啊,把我圈厕所里这么长时间,我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旅行不愉快…… 我这是年轻,要是老年人出了事儿就大啦!哦,完了连声道歉都没有,对吗?管他们要精神赔偿,兴许能报张车票呢!”男的犹豫着:“能吗?”在鼓动下不好意思“不作为”,就起身去了。那人又撺掇胖女人:“你们两口子一起去,女的去了更好说话!”女的也不得不去了——很快他们就回来了,估计得到声道歉也就拉倒了。他们不是惹事的人。这件事说明,当事人通常不愿生事,事情搞大了往往是被人推波助澜才闹起来的。看热闹的不怕事儿大,闷久了的人总盼着出点儿啥事儿能解解闷儿。
“还有四个钟头呢!”我身边的人嘟囔着。枯坐降低人的耐性,本不算长的四个小时也显得熬人了。离到站还有很长时间,就有人开始拿包裹行李做下车的准备了。
T158居然提前了十分多钟开进北京站,这可是很少有的。这趟车刚出哈尔滨在双城堡停了一刻钟,为的是待避两列动车。由此可见,不必动车,现有的列车时刻完全可以再缩短至少俩小时,如果直达及不避让别的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