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读旧典,相识苏老泉
(2010-01-06 15:24:30)
标签:
苏洵杂谈 |
分类: 读书 |
两天来读了多篇苏洵的文章,老泉虽一文人却并不空谈,所论皆当时的“时事”;当然,他肯定也写过不少“纯文学”的东西,不过传世之作且经筛选的自然都是“干货”(经典)。
《心术》显然得于《孙子兵法》读后,可见苏洵作为一名以国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在当朝饱受北狄(辽)之苦中所做的思索。《六国论》、《审敌》、《御将》、《任相》都属于这类文章——
《六国论》中,洵将六国之亡的原因归于赂秦,在今日看来有些片面,却是一家独见,与汉贾谊之《过秦论》有相通之处。六国为秦所灭概因其不能“精诚团结”、一致抗秦,各揣自己的小心眼、只顾自个眼前那点儿利益,结果被秦各个击破。
我们不要笑话古人,这样的事儿在我们身边就有:为了一己之私而损长城大业的还少吗?后人总是轻古人,不知自己正在步古人后辙。
现在看来,苏洵在《审敌》里对辽宋的形势分析非常准确。“愚以为天下之计不如勿赂。勿赂则变疾而祸小,赂之则变迟而祸大……天下之势,如坐弊船之中,骎骎乎将入于深渊,不及其尚浅也舍之,而求所以自生之道,而以濡足为解者,是固夫覆溺之道也。圣人除患于未萌,然后能转而为福。今也不幸养之以至此,而近忧小患又惮而不决,则是远忧大患终不可去也。”那么,如果出战有战而胜之的把握吗?苏洵根据敌之于我的态度判断并引用兵法“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说明匈奴尚未做大,正是打击的时机,等把他们喂饱了再打就晚了。“今匈奴之君臣,莫不张形势逼人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敌不欲战我偏与之战方有胜算,洵通兵法也,惜不为朝廷所用。
《管仲论》、《辨奸论》是苏洵就政事与论敌的辩论文章,后者的矛头直指王安石的改革派,而生时未能举贤、选好接班人的“管仲”指的是当朝何人呢?
《名二子说》很有意思,他就二子之名(轼、辙)与车的关系讲了一番处世为人,让人以为小哥俩的名字起于此说之后(当然不是),要不怎么这么巧?身为父亲,他对两个儿子看得很准,果如其言,东坡一生坎坷、不为君用成了受难的“轼”,子由谨慎稳健而成了超脱的“辙”。
《木假山记》则有自况之意,以树喻人,木之有“用”被刀斤成材,无“用”水浸沙埋;树的最高境界是成为自己——想那苏门三峰,文登绝顶,既有当时之名,又有后世之誉,未被刀斫沙浸于史,真乃我华夏之幸啊!